2025年10月18日,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以毕生精力投身于物理学研究,为人类科学事业树立了不朽丰碑。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幼年随父母迁居清华园,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后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1944年取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他以公费生身份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他先后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长期领导理论物理研究所,1986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受邀回国主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建设,1999年正式成为清华教授。
在理论物理领域,杨振宁的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数学基础,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称现代物理学三大支柱。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他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其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粒子物理、场论、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
作为国际顶尖学者,杨振宁的学术荣誉遍及全球。他是十余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二十余所世界名校名誉博士学位,并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等国际大奖。在国内,他先后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其科学成就得到中外学界的高度认可。
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科教发展。1971年,他作为首批访华的美籍华人学者,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促成大批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他倡议恢复基础科学研究,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归国后,他全力投入清华高等研究院建设,推动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一生的治学准则。他常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勉,将科学探索视为毕生追求。从战乱年代的求学之路,到国际学界的巅峰成就,再到晚年归国报效,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将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