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与小米集团两位掌门人分别就行业发展趋势发表了独到见解。这场汇聚全球顶尖企业的盛会,成为观察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窗口。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系统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径。他指出,当前行业已突破概念验证阶段,正进入以软件定义汽车、AI驱动创新的新纪元。吉利将"全域AI"与"天地一体化通信"作为核心战略方向,通过构建覆盖地面与低空轨道的智能网络,实现车辆与万物的实时互联。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李书福强调既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又要建立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特别提出要加快制定跨领域技术标准,解决当前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标准缺失的痛点。
针对产业健康发展,李书福提出四项原则:始终将用户安全置于技术创新首位,通过技术自研构建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立行业技术规范体系,以及回归制造业本质夯实发展基础。这些观点折射出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战略思考,即如何在保持制造优势的同时,完成向科技企业的身份蜕变。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则从生态构建角度提出全新视角。他直言智能汽车行业已进入"生态竞争"时代,单个企业的突破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升级。雷军特别呼吁行业共同抵制网络黑产,营造清朗的发展环境。在技术层面,他透露小米正在研发的端侧AI大模型,可在不依赖云端的情况下实现智能交互的质的飞跃,这将重新定义汽车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价值。
小米汽车公布的最新运营数据引发关注。上市18个月即实现40万辆交付,这个速度刷新了新势力造车的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研发投入强度:首期智能驾驶专项投入达57.9亿元,组建超过1800人的专业团队。雷军强调,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在显现协同效应,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终端,将与家居、个人设备形成算力共享网络,创造前所未有的场景价值。
这场行业盛会也引发对产业人才需求的深度思考。随着智能网联技术渗透至制造、通信、AI等多个领域,相关专业正成为留学市场的热门选择。有教育机构数据显示,近三年申请车辆工程、人工智能交叉专业的学生数量增长37%,显示技术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人才流动格局。
在消费市场层面,续航能力的突破正在改变购车决策。最新款电动车型普遍实现800公里以上续航,配合快速充电技术,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这种技术进步与小米等新势力带来的价格竞争形成叠加效应,使得新能源车型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行业分析师指出,当价格战与技术升级形成共振,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