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泰斗杨振宁的离世,引发科学界与教育界的深切悼念。这位推动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巨擘,其学术遗产与精神力量持续影响着多个领域。清华大学设立的缅怀室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追思,而合肥四古巷的旧居也以传统灯笼寄托哀思。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在悼文中详细回顾了与杨振宁的学术渊源。他提到,早在量子信息科学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年代,杨振宁便敏锐预判其发展潜力,并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学者回国布局相关研究。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成立,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段路明等青年学者的加入更推动了领域突破。潘建伟特别指出,杨振宁对超冷原子技术的判断具有前瞻性——2009年他曾预言实验将引领理论发展,而中国团队如今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印证了这一判断的精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杨振宁的学术联系同样深厚。该校刊发的纪念文章提及,杨振宁对少年班教育提出“去束缚化”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特长而非强制模式化培养。在科研管理方面,他强调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定期研讨会促进高校合作;同时主张建立动态考核机制,聚焦课题的短期发展潜力而非单纯解决现有问题。
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的悼念仪式上表示,杨振宁的离去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作为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生前曾表达参与建设的愿望,并在演讲中分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世界的结构并非偶然,这种敬畏感随年龄增长愈发强烈。”该校发文回顾,杨振宁晚年持续关注基础科学与社会应用的平衡,其学术思想至今影响着年轻研究者。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指出,杨振宁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与该校结缘,历任荣誉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对物理系的发展贡献卓著。复旦大学则强调,杨振宁不仅以学术影响力激励学子,更通过与谷超豪等学者的合作,推动了规范场理论等跨学科研究。2001年,他在上海关于“二十一世纪科技”的演讲中预测,芯片技术、生物医药与生物工程将成为未来三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产业界人士同样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敬意。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回忆,与杨振宁的每次交流都充满启发:“他不仅探讨物理,更以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文学、音乐与艺术,这种对世界纯粹的热爱令人动容。”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表示,杨振宁对科学本质的思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深层的哲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