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国家授时中心守护“北京时间”命脉 毫秒级误差或致国计民生重大危机

时间:2025-10-20 13:02:29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近日,国家安全机关披露了一起美国针对我国关键时间基础设施发动的网络攻击事件。经查证,美方自2022年起通过境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对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实施持续性网络渗透,相关案件已取得完整证据链。

调查显示,攻击方首先利用移动终端安全缺陷,控制多名工作人员手机设备,非法获取存储的敏感数据。至2023年4月,通过窃取的身份认证信息,美方多次突破该中心内部计算机网络,重点收集系统架构与网络拓扑信息。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攻击升级为使用42款专业网络武器的高强度渗透,目标直指我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作为国家时间体系的核心机构,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与全球发播任务。该中心发播的基准时间虽以东八区区时为标识,但其物理源头位于临潼区的专业时间实验室。自1949年首次通过广播电台发布标准时间以来,我国历经短波授时台建设(1966年)、陕西天文台迁建(1980年)等关键节点,最终于2001年确立国家授时中心的法定地位。

授时系统通过北斗卫星、长短波及网络等多元技术,将精确时间同步至电力、通信、交通、金融等战略领域。以电网系统为例,毫秒级时间偏差即可导致区域性停电;金融交易中,微秒级误差可能引发千亿级资金波动;航天领域纳秒级偏差将造成30厘米定位误差,皮秒级误差更会危及深空探测任务安全。

在时间计量技术方面,我国突破性成果显著。2005年启动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研制项目,历经15年攻关于2020年取得成功,使我国具备自主校准"北京时间"的能力。当前运行的守时系统由40余台原子钟组成,通过基准钟持续校准,确保国家标准时间稳定度居世界前列。自2024年起,我国标准时间准确度已跃居全球首位。

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魏栋强调,授时系统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命脉。若遭破坏,将引发通信中断、金融系统崩溃、交通网络瘫痪等连锁反应,甚至导致航天任务失败。目前中心正在建设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融合光纤与长波授时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天地一体化时间服务网络,显著提升国家时间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

从技术发展历程看,我国授时体系经历了从依赖外部到自主可控的转变。1967年国际时间计量标准改革后,原子钟成为战略核心装备。物理学家王义遒曾比喻,在精确制导时代,原子钟的战略价值不亚于核武器。当前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使我国授时精度提升至纳秒级,为国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