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电行业的年度盛会——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拉开帷幕。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中车以“风光储氢”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为核心,携系列创新产品及AI+风电一体化解决方案亮相展会,与全球行业伙伴共谋能源转型新路径。
开幕式上,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风电产业已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全球引领者,构建起“摧不垮、打不烂”的产业链体系。中车将高铁技术积淀延伸至风电领域,通过“技术同源”策略打造高可靠性装备,为全球能源革命注入中国动力。演讲期间,中车株洲所等4家子公司与行业代表共同签署《北京宣言2.0》,承诺深化跨国技术合作,推动风电产业标准化建设。
在“迎着风光看未来”主题展区,中国中车展示了覆盖风电整机、发电机、叶片、齿轮箱等关键环节的全产业集群。技术团队重点推介了四大创新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平台可针对平原、山地、海上等复杂场景提供定制化配置;环境适应平台突破高海拔、低温运行等技术瓶颈;电网友好型平台实现与智能电网的无缝衔接;数字化平台通过AI算法优化运维效率。这些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全球30多个风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50GW。
展会现场,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等5家权威机构向中车颁发多项产品认证。其中,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获国际型式认证,标志着中国风电装备正式进入“双位数”时代。同期发布的“中国中车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竞赛课题,聚焦氢能储能、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吸引清华、浙大等46所高校组队参赛。
在能源生态展示区,一座集成海陆场景的立体沙盘成为焦点。该模型动态演示风电与抽水蓄能、绿电制氢、碳交易市场的协同运作机制,直观呈现“风-光-水-储-氢”多能互补系统的减排效益。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区域电网碳强度下降42%,为“双碳”目标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与人文体验的融合成为展会亮点。环形裸眼3D屏幕带领观众“穿越”至福建海域,见证16MW海上机组在17级台风中稳定运行;文化互动区通过风车模型DIY、碳中和计算器等趣味活动,吸引超3000人次参与。展台特别设置的“中车时光隧道”,以光影技术重现中国风电从1986年首台机组并网到如今领跑全球的发展历程,引发行业专家强烈共鸣。
此次参展,中国中车同步展出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市域列车、“氢春号”有轨电车等新能源轨交装备,彰显“交通+能源”双赛道布局。据介绍,其氢能列车已在内蒙古、四川等地开展示范运营,单次加氢续航达600公里,较传统燃油车减少碳排放85%。这种跨领域技术迁移,正推动中国中车向全球绿色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