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通过“百家访谈、万家调研”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建议。解放日报联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对战略科学家和决策咨询专家展开深度访谈,其中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的见解,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脑科学领域的权威学者,蒲慕明长期关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他指出,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由探索与团队协作两类。前者依赖小规模实验室的前沿突破,后者则适用于目标明确、资源密集型项目,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年7月,脑智卓越中心联合39个国内外科研单位,在《细胞》系列期刊以专辑形式发布10项脑科学成果,正是大规模协作的典型案例。
在谈及中国脑计划二期规划时,蒲慕明透露,该阶段将由青年科学家主导,专家组已组建完毕。与一期相比,二期更注重类脑研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他特别提到,当前基于大数据训练的大模型面临能耗瓶颈,而人脑的高效低耗神经网络原理,将成为未来五年类脑研究的核心方向。
针对类脑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蒲慕明强调,无需完全模拟大脑结构,但需借鉴其网络架构与运算方法。例如,人脑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突触传递效率,这一特性可提升人工神经网络的能效;同时,人脑的选择性记忆巩固机制,有助于解决机器学习中“知识覆盖”的问题。
对于类脑研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前景,蒲慕明持乐观态度。他回顾,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时,已引入神经科学的突触权重调节原理。当前,人工神经网络面临数据与算力瓶颈,亟需通过类脑架构与多样化调参算法实现突破。
在脑科学的前瞻性研究中,蒲慕明提出,需重点关注通用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他建议,应研究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内涵,制定符合人类社会需求的规范标准,例如监测情感、共情心、合作行为等特质,避免智能体发展偏离人类价值观。
脑机接口领域,中国首例无线微小化侵入式临床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赵郑拓研究员团队与华山医院合作,已完成三例手术,并计划年内再开展3-4例。其研发的2.0版系统将具备256条信息通道,体积缩小1/3,技术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未来,该技术除实现意念操控外,还将拓展至视觉假体领域。
脑智卓越中心通过搭建微纳电子加工平台,为脑机接口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蒲慕明介绍,该平台可精确制备微米至纳米级器件,显著加速研发进程。中心还为年轻科学家提供独立课题机会,例如赵郑拓博士后经验仅一年即被破格聘为研究组长,其团队迅速成长为所内最大实验室之一,并成功创立脑机接口公司。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脑智卓越中心设立了灵活机制。对于无博士后经验的博士生,如李雪,通过“青年研究员”计划提供独立实验室与启动经费,三年内即可晋升为研究员。蒲慕明批评当前“论文导向”的评价体系,认为其抑制了创新意愿。他介绍,中心对研究组长实行6-8年国际评审,重点考察科学意义而非论文数量。
对于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现象,蒲慕明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他以瑞士为例,指出高学历人才分布于各行各业是常态。在我国,科学训练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正成为各领域的重要需求。
在国际合作领域,脑智卓越中心发起的“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已吸引25个国家和地区118名成员。蒲慕明总结,有效合作需满足三点:共赢目标、成员国投入、大科学团队文化。他以德国科学院院士尼克劳斯·洛戈塞蒂斯全职加入为例,强调高水平科研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
谈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蒲慕明认为,持续增长的基础研究投入是核心优势。过去20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经济放缓期也未中断,这为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资助力度,尤其在独立科研起步阶段,为其创新工作提供关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