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计算联盟(GCC)主导制定的《统一基本输入输出系统(UBIOS)接口规范》团体标准近日正式发布,标准编号为T/GCC 3007—2025。这项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华为、南京百敖软件等13家单位共同起草的技术规范,首次构建了完整的国产固件体系标准,为计算设备底层架构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作为计算机启动的核心组件,UBIOS(Unified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承担着硬件初始化与操作系统引导的关键任务。与传统UEFI标准不同,该规范针对异构计算、Chiplet芯粒技术等前沿趋势,从底层架构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其核心创新在于提出统一虚拟总线(UVB)概念,通过标准化接口定义实现BIOS内部及与周边组件的高效交互。
规范详细规定了BIOS与操作系统、基板管理控制器(BMC)、外设板卡等组件间的交互方式,涵盖交互架构、通信通道及接口形式等技术参数。适用于从BIOS开发到系统测评的全流程,特别针对多固件化、外设智能化等发展趋势设计了兼容方案。标准定义了包括功能标识(FID)、信息标识(IID)在内的七大核心要素,形成完整的固件框架体系。
在技术实现层面,UBIOS通过虚拟总线技术解耦了传统固件中紧密耦合的硬件模块。这种面向组件的统一接口设计,使不同物理实体承载的SoC子系统及外围设备均可接入总线,实现标准化消息传递。以异构SoC系统为例,规范明确了分层架构中各组件的交互路径,显著提升了多域系统的兼容性。
针对大型计算系统中的多域架构,规范提出了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实现模式。对称系统中各计算域采用相同硬件环境与软件配置,适用于均质计算场景;非对称系统则支持不同BIOS与操作系统的异构集成,为AI训练集群等复杂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两种模式均可通过UVB实现跨域互联,确保系统扩展的灵活性。
该标准的接口体系分为信息上报与功能交互两大类,包含BIOS启动信息表、运行时服务、事件触发报告等五项核心功能。通过标准化BIOS内部多组件间的功能调用,以及与BMC、EC等关联部件的信息交互,构建起完整的固件通信生态。这种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架构中接口碎片化导致的兼容性问题。
目前,规范全文已通过全球计算联盟官网(https://www.gccorg.com/article/69/426.html)向社会公开。参与起草的单位涵盖芯片设计、系统集成、云计算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产业界对自主固件标准的广泛共识。这项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计算基础架构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为全球计算产业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