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北人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演示车间内,一台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与智能决策模块的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执行复杂焊接任务。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这台设备通过“感知-决策-执行”三位一体架构,实现了对船舶构件不规则焊缝的自主识别与精准焊接。其视觉融合感知系统可在0.3秒内完成工件三维建模,焊接工艺生成大模型则能根据材料特性实时优化参数,机械臂执行精度达到±0.1毫米。
“过去调试焊接参数需要工程师手持图纸工作半天,现在机器人能自主完成整个流程。”江苏北人技术负责人指出,传统工业机器人“一岗一能”的缺陷在钢结构制造领域尤为突出。以船舶行业为例,单批次构件的装配误差可达5毫米,材料厚度差异超过30%,传统设备需频繁停机重新编程,导致生产线效率下降40%以上。这种技术瓶颈在电梯、重钢等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场景中同样显著,人工调试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18%-25%。
2023年,某特种钢结构企业向江苏北人提出技术攻关需求:其生产的异形构件每个批次都存在装配偏差、材料变异和焊缝形态变化,传统机器人焊接合格率不足65%,而人工焊接虽能达到82%但效率低下。研发团队通过6个月技术攻关,构建了包含空间定位算法、工艺知识图谱和动态轨迹规划的智能系统。该体系使机器人具备“类人”认知能力,可通过激光扫描自动生成焊接路径,在无人工干预情况下完成复杂构件的焊接作业。
在某电梯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中,这套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传统生产线需要为12种规格轿底编写专属程序,调试时间累计达160小时/月。采用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后,双工位设备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可自动匹配工艺参数,24小时连续作业使产能提升110%,焊接缺陷率从2.3%降至0.7%。更关键的是,系统支持移动式、龙门式、悬臂式等多种形态切换,同一“大脑”可适配不同生产场景的需求。
“我们正在突破‘一机一用’的技术范式。”江苏北人研发总监介绍,通过模块化设计,机器人本体可根据作业空间灵活变形,而核心决策系统保持统一。在最近完成的船舶分段焊接测试中,设备成功处理了包含17种曲率的异形焊缝,工艺自适应时间缩短至传统设备的1/8。这种技术架构使设备综合利用率从62%提升至89%,维护成本降低35%。
目前,该技术已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规模化应用。数据显示,采用具身智能焊接系统的企业平均减少63%的调试人力,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28个百分点。随着工艺知识库的持续积累,系统已能处理超过200种材料组合的焊接需求,在重钢、船舶、电梯等行业的覆盖率正快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