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注于钢壳电池研发与生产的国研新能宣布完成近5000万元B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合肥海恒。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产能和推动新产品研发,进一步巩固其在微型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
国研新能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锂电池企业,以新型材料技术为核心驱动力。2020年起,公司开始针对扣式电池展开应用研究,通过自主研发的盖片复合技术和独特封装工艺,成功突破海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实现了从材料到工艺的全面国产化。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化、便携化方向演进,扣式电池在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电子手环、智能眼镜等3C终端设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AI技术赋能下,可穿戴设备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市场规模预计达百亿级人民币。这一趋势为钢壳电池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最初选择钢壳扣式电池方向,是因为苹果AirPods带动了市场需求,行业普遍认为这类电池属于高端产品,利润空间较大。但VARTA等国际企业通过专利壁垒形成了技术垄断,我们花了近两年时间才找到全新的技术路径。”国研新能创始人张丰学透露。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国研新能成为国内第三家突破VARTA专利封锁的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封装技术结合定制化自动化生产设备,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良品率,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基于这一技术平台,企业能够开发出多种形态的钢壳电池产品,尤其在微型电池领域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与传统方案相比,钢壳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设计灵活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等体积下,其容量可提升20%以上。随着AR眼镜、智能戒指等设备对微型化要求的提高,钢壳电池技术正成为支撑这些产品发展的关键要素。
张丰学指出,当前市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AI驱动设备升级,智能眼镜、AR/VR等产品对续航和设计紧凑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软包电池已难以满足;二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穿戴电池需求将超百亿,其中钢壳电池在高性能场景的占比有望突破40%。以米家智能眼镜为例,公司通过定制化设计电池厚度和形状,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容量最大化。目前,企业正与海外客户合作开发超薄VR眼镜专用电池。
“国内3C领域锂电池企业多达两三千家,竞争异常激烈。如果继续沿用软包电池技术路线,很难找到市场突破口。钢壳电池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张丰学强调。
与传统软包电池相比,后者存在容量有限、循环寿命短(通常不足300次)、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对“轻薄化、长续航、小型化、高安全”的需求。而钢壳电池凭借刚性强、安全性高、外形规整、支持快充、外力挤压不变形、可拆卸、充放电循环不胀气、体积利用率高等特点,有望成为微型电池的主流解决方案。
“基于钢壳电池的优势,我们认为未来在对体积要求严苛的产品形态中,其性能将显著优于软包电池。通过工业自动化生产,我们有望取代许多软包电池的应用场景。”张丰学表示。
在技术储备方面,国研新能掌握了金属极片覆合技术、正负极材料垂直面叠层技术、薄壁激光焊接技术和微孔注液技术等核心专利。其中,创新的盖片复合技术可使纽扣电池在内部气压变化时缓慢泄压,降低爆炸风险;全新的激光焊接封装结构比物理挤压封口密封性更好,可延长电池寿命;独特的注液封口方式能有效减少电解液挥发,提高产品一致性。公司也是行业内唯一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
在市场合作方面,国研新能已成为米家智能眼镜的跑道型电池供应商,其产品为该设备的续航模块提供能源支持,展现了技术实力与市场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