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向媒体抛出一个判断:“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这一论断背后,是智元机器人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的里程碑——今年1月,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走下生产线,标志着行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跨越。
“量产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对精准度的极致追求。”王闯以机器人“标准站立”指令为例,解释行业面临的特殊挑战:拥有数十个自由度的人形机器人,每个关节都需要单独标定,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动作错位。为攻克这一难题,智元构建了包含九十余个工站、上千个参数的管控体系,确保每台机器人下线时都能保持动作一致性。
这种对品质的苛求,为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据王闯透露,2024年被定义为量产元年,2025年则成为商业化突破的关键节点。目前远征系列出货量已突破千台,明年计划将产能提升至数千台规模。更令人瞩目的是营收表现,“今年增长曲线呈指数级上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海外市场成为新的战略焦点。王闯透露,第四季度将启动全球布局,通过沃尔玛、亚马逊等线上线下渠道触达消费者。在技术共享方面,公司采取差异化策略:最前沿技术优先与合作伙伴落地,成熟技术则通过开源推动行业进步。“既要保持技术领先,也要承担行业责任。”
养老领域的应用场景正在打开新空间。王闯将服务划分为三个阶段,当前主攻退休人群的情感陪伴需求。在上海某养老院的实践中,机器人通过说相声、跳舞等文艺表演,为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养老不是简单的护理,而是要创造有尊严、有趣味的生活。”
硬件研发仍在突破瓶颈期。王闯坦言,当前产品处于“拟人”阶段,虽能完成流畅舞蹈动作,但灵巧手负载能力仅1公斤左右,与人类二十余个自由度、数十公斤提举能力存在差距。不过他坚信,随着材料科学进步,“未来机器人可能综合运用元素周期表所有材料,实现超越人体的性能。”
对于行业竞争格局,王闯认为不会出现寡头垄断。“这个产业比汽车更复杂,需求更分散。”他以手机行业传音专注非洲市场、汽车领域坦克300深耕越野赛道为例,指出细分领域存在大量机会。“每家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全球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将催生更多创新。”
回望入行初期,王闯感慨行业进化速度超出预期。“原本以为要三五年才能看到实际应用,现在每周都有技术突破。”在他看来,这种“寒武纪式爆发”正是黄金期的典型特征——当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创新就会像生命大爆发一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