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余年的小米,既是智能手机领域的资深玩家,也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新晋势力。这家兼具“年轻”基因与行业积累的品牌,正经历着从技术突破到舆论场的双重考验。

雷军曾公开表达对智能电动汽车的认知:“它本质上是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的深度融合。”三年前,当小米宣布造车时,这种观点被视为行业创新,但随着SU7车型交付后发生的碰撞事故,舆论逐渐转向对技术安全性的质疑。尽管争议不断,小米汽车仍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上市18个月累计交付近40万辆,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同期小米手机以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成绩领跑国产品牌。
市场数据与舆论声音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小米生态链构建的护城河效应。数据显示,MIUI系统月活用户超5亿,汽车用户群体持续以万级规模增长。这种商业成功与舆论争议的并存,折射出消费电子与汽车工业的本质——技术积累与用户体验才是核心竞争要素。
回顾小米的营销进化史,其早期成功源于对智能手机普及痛点的精准把握。2011年红米系列以799元定价击穿市场,配合创始人IP化运营与米粉社群建设,迅速占领年轻用户心智。雷军在抖音的4400万粉丝量,在科技企业创始人中堪称现象级存在。这种互联网思维驱动的营销模式,曾帮助小米在山寨机横行的市场中杀出重围。
随着商业环境变迁,小米的营销策略正面临新挑战。2024年SU7安徽事故后,行业对智能驾驶营销的规范性展开讨论;同期小米17手机因“逆光之王”等营销话术引发争议。主流媒体指出,过度依赖“定语营销”可能透支品牌信任度。对此,小米总裁卢伟冰回应称:“产品力是营销的基础,我们的标杆始终是苹果。”

舆论场的转向实则映射着流量红利的消退。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企业存在目的是创造顾客”的论断,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当创始人IP效应从“信任背书”转变为“放大镜”,企业更需要回归产品本质。成都、安徽两起汽车事故的共性特征,将安全技术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这提醒着行业:汽车制造容不得半点侥幸。
从财报数据看,小米的增长引擎依然强劲。汽车业务预计2025年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第二季度创新业务分部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但国内手机市场排名下滑至第四位,暴露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当AI大模型成为行业标配,芯片自研能力或将成为小米手机突破重围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安全与智驾能力构成未来竞争的双轴。雷军坦言,这两大领域仍有提升空间。面对舆论压力,小米需要平衡营销创新与技术深耕的关系——既保持创始人的传播势能,又确保产品安全底线。这种平衡术,或将决定小米能否穿越行业周期,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