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未成年人误购潮玩卡片引发的消费纠纷引发社会热议。一名11岁女孩在二手交易平台花费500余元购买卡片后,家长申请退款时遭遇卖家提出“写检讨书”“当众扇耳光”等不合理要求,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此事明确表态,指出卖家行为严重违背未成年人保护原则。根据《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进行的非纯获利益且超出认知范围的消费行为,在未获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家长要求退款具有法律依据。
消保委法律专家强调,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经营者面对未成年人消费纠纷时,应当采取有利于未成年人权益的处理方式。要求家长通过辱骂、体罚等精神压迫手段达成退款条件,不仅违反法律规定,更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针对民事行为效力问题,消保委援引《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指出,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在此类事件中,家长、平台、卖家三方均需承担相应责任:家长应妥善保管支付账户并加强消费教育;平台需完善实名认证和交易审核机制;经营者则应在销售虚拟商品时明确提示风险,建立合规的纠纷处理流程。
调查发现,当前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存在未成年人身份核验漏洞,导致低龄用户可绕过监管完成大额交易。某潮玩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未成年人的退款申请同比增长37%,其中虚拟商品交易占比达62%。专家指出,这类交易往往缺乏实体商品交付环节,增加了消费纠纷的认定难度。
江苏省消保委呼吁,网络交易平台应尽快建立未成年人误购专项处理机制,明确退款审核标准与处理时限。同时建议家长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通过设置支付密码、开启消费提醒等方式强化监护责任。对于收藏类、虚拟类商品销售,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字体提示风险,并在退款协商中保持必要克制。
这起事件再次将未成年人数字消费保护推上风口浪尖。随着移动支付渗透率持续提升,如何构建兼顾交易效率与未成年保护的监管体系,已成为行业治理的重要课题。法律人士建议,可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消费信用预警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交易模式,从源头减少此类纠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