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正经历一场算力军备竞赛,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格局持续重塑。近日,AI独角兽Anthropic与谷歌达成一项规模空前的算力合作协议,涉及高达百万枚TPU芯片及1吉瓦电力配套,标志着全球AI基础设施竞赛进入新阶段。据行业估算,该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约500亿美元,其中芯片采购占比达70%。
作为OpenAI的核心竞争对手,Anthropic凭借其Claude系列大模型在技术能力上形成对垒之势。该公司采用独特的“多云架构”,将模型训练、推理及研究任务分别部署于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定制芯片及英伟达GPU平台。这种分散化策略不仅优化了成本效率,更在性能与能效间实现动态平衡。谷歌云CEO托马斯·库里安透露,TPU的性价比优势是促成此次合作扩大的关键因素。
双方合作已延伸至资本层面。2023年初,谷歌以3亿美元战略投资Anthropic,后者则通过谷歌云Vertex AI平台向企业客户提供模型服务。尽管合作深化,亚马逊仍以80亿美元投资额保持其最大股东地位。Anthropic明确表示,将维持与亚马逊在Project Rainier分布式计算集群项目的协作,凸显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战略思维。
这家由OpenAI前核心成员创立的公司,正以惊人速度扩张商业版图。其年化营收已突破70亿美元,服务企业客户超30万家,两年间增长近300倍。其中,大客户数量(年预期收入超10万美元)在过去12个月激增7倍。明星产品代码助手Claude Code上线两个月即实现5亿美元年化营收,创下行业最快增长纪录。目前,Anthropic以1830亿美元估值位居全球AI初创公司次席,仅次于OpenAI。
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折射出行业对英伟达GPU的依赖与焦虑。尽管英伟达芯片仍是核心算力底座,但其高昂价格与供应紧张正促使企业转向多元化方案。谷歌、亚马逊、AMD及博通成为主要受益者。以OpenAI为例,该公司9月与英伟达签署10GW算力部署意向,同时获得最高1000亿美元投资承诺;10月又与AMD达成6GW多代产品供货协议,并宣布与博通合作自研加速器,目标四年内部署10GW算力。三项协议总电力负载达26GW,相当于纽约市峰值用电量的两倍有余。
这种“烧钱”模式引发市场对AI投资泡沫的担忧。部分投资者指出,当前行业出现的“循环融资”“供应商融资”等现象,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存在相似特征。若Anthropic、OpenAI等头部企业无法通过稳定现金流证明高强度资本支出的合理性,市场耐心可能迅速消退。
针对质疑,行业分析师詹墨磊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AI与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于变革层次——前者重塑的是生产工具而非生产场所,指向更高效的生产率提升。当前市场处于应用瓶颈期而非系统性过热,局部融资现象更多是阶段性特征。据Omdia统计,全球仅10%中小企业、40%中大型企业采用AI,且应用深度有限。企业级原生应用的深耕需要长期投入,短期“投资失效”不应掩盖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