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汇川技术(300124.SZ)近日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316.63亿元,同比增长24.67%,创历史同期新高;归母净利润42.54亿元,同比增长26.84%,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公司通过严格的费用管控和投资收益增长,在收入提升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率的优化。但财报也暴露出毛利率持续下滑、增长动能趋缓等挑战。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同比下降1.7%,约七成企业营收增速低于15%。汇川技术虽实现收入超三倍增长,但增速已从2020-2021年的55%以上回落至2024年的21.77%,净利润增速更是从2020年的120.62%连续四年下滑,2024年出现9.62%的负增长。公司指出,毛利率下降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提升影响,而通用自动化业务作为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虽居国内第一,但高端市场仍被西门子、ABB等外资品牌占据。
面对增长压力,汇川技术将智能机器人业务列为新增长点。2024年,公司依托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等技术积累,正式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研发出低压高功率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等高性能关节部件样机,并在内部测试中表现超预期。2025年,公司计划推进人形机器人肢体运动控制及AI高柔性动作研发,推动零部件商业化,并开发工业场景具身智能解决方案。9月工博会上,汇川技术展出了七自由度仿生臂、行星关节执行器等零部件产品,目前已获得小批量订单,但多数客户仍处于交流阶段。
为支持新业务发展,汇川技术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9.94亿元,同比增长36%,主要用于软件、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及智能汽车底盘研发。公司还调整组织架构,将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业务合并,组建“工业智能机器人”部门,核心团队已基本确定。不过,行业分析指出,2025年虽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但核心技术不成熟、研发成本高企、商业化路径不明等问题仍待解决。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为例,其上半年亏损达4.4亿元,显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
在储能领域,汇川技术时隔三年后高调回归。2021年,公司曾布局储能变流器(PCS)业务,2022年国内中大功率PCS出货量排名第三,但随后放缓节奏。今年5月,董事长朱兴明宣布重返储能市场,当月即与中储科技、Genaspi Energy签约共建澳洲1.2GW/3.9GWh储能电站项目,并与星纪云能、南网能源达成合作。8月,公司推出液冷430kW组串式PCS等全球首发产品,9月被同花顺归类为“储能-储能变流器”细分方向,显示资本市场对其战略的认可。
然而,国内储能行业已陷入激烈竞争。数据显示,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目前均价低于成本价,全行业普遍亏损。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营范围含“储能”的企业注册量超33万家,其中超5万家处于异常状态。朱兴明表示,公司看好能源供给结构转型背景下电网控制调节需求增长,以及全球制造业去中心化带来的电力供应需求,但行业红海竞争仍将是重大挑战。截至10月24日收盘,汇川技术股价报78.38元/股,跌幅1.10%,总市值约212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