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风航天城的广袤戈壁上,深秋的寒风掠过一株株坚韧的胡杨,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发射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发射场内,各岗位的航天工作者正以高度的专注投入最后的准备工作,为这场举世瞩目的飞天任务筑牢安全屏障。
气象保障团队的首席工程师李宗刚,此刻正紧盯着气象监测屏幕。上百个气象观测站和雷达设备组成的精密网络,正将戈壁滩的风速、云层厚度、沙尘浓度等数据实时传输回来。"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深秋,气象条件瞬息万变。"李宗刚介绍,团队提前三个月就对周边百余公里范围内的近百套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确保能精准捕捉每一个可能影响发射的气象参数,为火箭寻找最安全的"发射窗口"。
在加注厂房内,有着19年工作经验的张跃正在进行火箭燃料加注前的最后检查。他手持检查清单,逐项核对管路压力、阀门状态等关键参数。"这个岗位连接着火箭的安危和航天员的生命。"张跃抚摸着工作笔记说,这本记录着19年来总结的操作要领和故障处理方法的笔记,见证了他保持的"零差错"纪录。每次任务前,他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岗,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完成每一项准备工作。
通信保障团队的身影同样忙碌。他们驾驶车辆穿梭在52个村镇之间,每天驱车上百公里、徒步数小时,对架空杆路和地埋光缆进行全面巡查。"多停一次车、多走一段路,就能多排除一个隐患。"队员们介绍,除了人工巡检,团队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沿途拍摄的影像资料,及时发现可能威胁通信线路的潜在风险。
在发射场的另一侧,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团队正在为"小鼠航天员"的飞天之旅做最后准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天达副研究员带领30多位来自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序开展生理检测和行为学实验。团队建立了严格的样本管理系统,为每份生物样本配备"电子身份证",确保从取材到运输的全过程可追溯。
问天阁外,上千名航天工作者和观众已陆续就位。即将执行本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指令长张陆是时隔两年多再次出征太空;武飞将成为执行飞行任务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张洪章则带着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准备在太空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
"出发!"随着指令长简洁有力的报告,三名航天员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发射塔架。现场观众与0号指挥员同步倒计时:"5,4,3,2,1,点火!"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拖着耀眼的尾焰直刺苍穹,承载着无数航天人的梦想与汗水,开启新的太空探索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