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太空牵手” 空间站上演温暖“老友重逢记”

时间:2025-11-01 15:32:03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的舱门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清晨缓缓开启。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带领三名队员,以整齐的队列迎接新抵达的“天宫家族”成员。这场历史性的太空相遇,不仅标志着航天员陈冬与张陆的第二次“太空会师”,更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七次航天员在轨聚首。

时间回溯至10月31日深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灯火通明。23时44分,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划破西北夜空。经过数小时飞行,飞船于次日3时22分精准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场耗时仅3.5小时的交会对接,不仅刷新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速度纪录,更以稳定运行和精准控制展现了航天技术的成熟度。

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耗时2天,到如今3.5小时实现自主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器的天地往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透露,此次采用的3.5小时模式并非颠覆性革新,而是在既有技术框架下的优化升级。它沿用了成熟的自主导航与变轨控制体系,借鉴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验证经验,同时兼顾了载人任务对系统可靠性的严苛要求。相较于天舟五号2小时对接方案,3.5小时模式在系统条件宽容度上更具优势,体现了技术迭代与任务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对接机构的设计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展现了深厚的技术积淀。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部件,机电差动式对接系统通过缓冲装置有效消耗碰撞能量。早期神舟八号采用的固定阻尼机械系统,如同“固定硬度的弹簧”,仅能应对特定力度碰撞。而今,对接机构已升级为“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系统,可灵活适应不同吨位、不同工况的对接需求,大幅提升了对接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截至目前,该机构已在轨完成37次对接、32次分离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

随着空间站任务的不断扩展,神舟飞船在轨飞行时间的延长对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飞船的“能量心脏”,电源分系统在保障功率、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针对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等关键部件采用的锌银电池,研发团队通过隔膜改进和锌银配比优化,显著提升了电池强度和耐腐蚀性,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控制方式得到优化,设置了防止过充、过温、过放的“三重保险”。为应对快速交会对接任务,电源分系统还修订了15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了任务可靠性。

在空间站内,一场温馨的“太空重逢”正在上演。“这是我和张陆第二次在太空见面了。”陈冬对刚进入空间站的张陆说道,“空间站有很多新变化,等你慢慢发现。”两位指令长的缘分始于三年前——2022年11月30日,他们分别作为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参与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会师”。如今,这场重逢已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七次航天员聚首。

张陆环顾整洁的空间站,感慨道:“有种熟悉的感觉,感谢你们的打理。”对于武飞、张洪章而言,这里则是全新的工作环境。“有家人欢迎的感觉特别好。”武飞表示,在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帮助下,他们将很快适应太空生活。张洪章也满怀期待:“我们期待这一天很久了,接下来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做好交接工作。”

从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首次齐聚“天宫”,到如今的第七次会师,中国空间站已从“一居室”扩建为“三居室”,航天员的驻留条件显著改善。历次会师中,乘组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航天员队伍的发展: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航天员;神舟十八号、十九号乘组则由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平均年龄不到40岁,彰显了航天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接下来,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约5天的在轨轮换,共同完成各项既定工作。在此期间,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以及舱内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等任务。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零”的突破迈向“优”的跨越。至此,中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探索太空的步伐正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