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进厂“打螺丝”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设想,而灵巧手作为执行类人操作的核心部件,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种高精度末端执行器对精度、负载、灵活性、寿命及实时操作等方面均有着严苛要求。
10月31日,ROSCon China 2025机器人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一批前沿的机器人及零部件在展会上集中亮相。在灵心巧手展台,一位展商向记者透露,自由度是衡量灵巧手性能的关键指标。一般来说,自由度超过20的灵巧手才能被称为高自由度且灵活的手。同时,传感器、电机及驱动形式也是影响灵巧手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传统夹爪,灵巧手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实现多任务迁移。展商进一步解释,电机越轻越小,越能与轻量化的人形机器人完美配套,提升整体平衡性;而传感器经过优化后,能够对力的控制达到更高精度。在驱动形式上,连杆负载高,直驱独立控制能力强,腱绳运动速度快,目前工业应用仍以连杆为主。
在先楫半导体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了芯片在灵巧手开发中的应用。他们表示,高级的灵巧手会配备传感器,用于采集力度、与物体距离等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提升灵巧手的操作精度至关重要。
然而,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仍面临诸多挑战。合众恒跃展台的工作人员焦小军指出,与人类相比,灵巧手在工作效率和成本上仍有较大差距。产线工人一天的手部操作次数可达数万次,且休息后即可恢复,而灵巧手不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还容易磨损。目前,灵巧手缺乏能够精准测量摩擦系数的传感器,长期运行后摩擦产生的磨损需要定期润滑。因此,开发一套集成实时监测摩擦的传感器并自动补充润滑液的自动润滑系统显得尤为迫切。
工厂对机器人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极高要求。灵心巧手展商介绍,目前市面上的灵巧手寿命一般在20万次抓取左右,而灵心巧手已经实现了50万次抓取。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未来电机、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将进一步优化,结合更好的散热设计,灵巧手的寿命将得到全方位提升。
在节卡机器人展台,技术人员分享了灵巧手在汽车、电子、精密制造等工厂的实践经验。他们表示,灵巧手作为机械臂从事装配、上下料等作业的配套设备,需要具备一定的力控和高精度作业能力。然而,当前部分灵巧手虽然拥有力反馈功能,但尚未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更多适用于无人门店、酒店服务型机器人等商用场景。在工业应用中,灵巧手的负载承重能力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颈。
从成本角度来看,天风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为例,灵巧手在整机价值中占比较大,约占Optimus二代成本的17%。但随着行业头部企业特斯拉的引领以及各大厂商对灵巧手研发的重点跟进,当前灵巧手方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本体、灵巧手、零部件等环节均有广泛参与,有望推动技术快速发展和零部件快速降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