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编号分别为154、186、98和6的小鼠近日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成为我国首批在轨饲养的啮齿类哺乳动物。这四只小鼠目前尚未命名,新华社面向公众发起征名活动,邀请网友为它们赋予充满寓意的名字。
此次实验选用两雌两雄共四只小鼠,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太空环境对动物行为模式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实验装置通过模拟地面环境,为小鼠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装置内实时温度维持在26摄氏度左右,符合预期标准。
从空间站传回的画面显示,航天员首先将装有小鼠的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完成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后,为装置补充了20毫升水。李天达解释,由于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振动影响,上行前未将水注满,后续饲养仅需定期补水即可满足需求。
画面中,四只小鼠状态活泼,轮流进入实验单元内的躲避窝休息,不时在笼壁上攀爬探索。它们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准确找到鼠粮位置并开始进食。李天达表示,小鼠在地面时已通过“雌雄同笼”方式适应数日,因此进入空间站后取食行为正常。躲避窝的设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穴居习性的小鼠提供了安全感。
实验初期,装置内曾出现少量粪便和食物残渣漂浮的现象。通电后,装置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风场,将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等吸附到底面粘性表面,实现了垃圾的自动收集。目前所有漂浮物均已按预期归位,单元内环境保持整洁。
此次在轨实验为我国首次开展啮齿类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通过长期监测小鼠在太空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将为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任务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