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领域,一项突破性技术正悄然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的“真机强化学习技术”近日在龙旗科技消费电子产线完成关键验证,成功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项技术通过赋予机器人自主优化能力,使新技能学习周期缩短至数十分钟,产线换型成本降低九成,为柔性制造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消费电子产线长期面临调试周期冗长、适应性不足的难题。以平板电脑生产为例,每款产品切换时,机械臂需要工程师重新编程调试,耗时往往超过一周,且设备调整成本高昂。智元机器人研发团队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孪生环境,让机器人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学习,再将优化后的策略同步至实体设备。这种“先虚拟后现实”的训练模式,使设备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主调整作业参数。
龙旗科技平板产线成为该技术首个工业级应用场景。在为期三个月的测试中,搭载智能学习系统的机械臂展现出惊人适应力:面对不同尺寸的屏幕组装任务,设备通过自主采集数据、分析作业轨迹,在47分钟内完成策略优化,产品良率提升至99.7%。更令人瞩目的是,当产线需要从10英寸平板切换至12英寸型号时,系统仅用23分钟就完成参数调整,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20倍,单次换型成本从12万元降至1.2万元。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机器人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采集作业数据,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分析最优路径,再通过高速运动控制模块精准执行。研发团队特别设计的“渐进式学习框架”,使设备能够从简单任务逐步掌握复杂工艺,如同人类学徒般积累经验。目前该系统已支持超过200种工艺动作的自主学习,覆盖消费电子制造80%以上的关键工序。
龙旗科技智能制造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使产线柔性化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过去需要配备多套专用设备的产线,现在通过智能学习系统即可实现“一机多用”。在最近完成的智能手表产线改造中,单台设备通过自主训练掌握了7种不同工艺,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帮助企业节省35%的产线建设成本。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未来有望在汽车电子、半导体封装等高端制造领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