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个神秘的“星际访客”正悄然逼近地球。它并非太阳系内常见的行星、彗星或小行星,而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流浪者”。近日,这个被称为3I/ATLAS的天体抵达了近日点,与太阳的距离缩短至约2亿公里,介于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速度高达每秒68公里。如此惊人的速度,意味着在短短20秒内,它便能从北京跨越至上海。
尽管距离地球尚远,但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依然引发了地球人的广泛关注。其中,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勒布的观点尤为引人注目。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I/ATLAS的某些特征难以用传统彗星模型解释,甚至推测它可能是外星文明的产物,甚至可能在今年11月对地球构成威胁。勒布作为天文学界的权威人物,其观点自然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然而,面对这样的“预言”,大多数人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反而在社交媒体上以幽默的方式回应,有人调侃自己的工作生涯即将结束,有人则幻想因此能逃避期末考试。
那么,这位神秘的“星际访客”究竟从何而来?在天文学中,判断一颗天体是否来自太阳系,关键在于其轨道偏心率。太阳系内的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其轨道偏心率通常小于1,沿封闭的椭圆轨道运行,永远无法逃离太阳的引力束缚。而3I/ATLAS的偏心率显著大于1,呈现为一条不闭合的双曲线轨迹,表明它来自太阳系之外,且穿过太阳系后不会再返回。
在漫长的星际旅程中,3I/ATLAS可能穿越过不同密度的星际尘埃区,接受过宇宙射线的长期照射,表面冰层经历过缓慢的再封存与再加工。最终,它的轨迹与太阳系发生交汇,进入太阳足以影响其运动的区域。然而,太阳并未“吸引”它,只是让它的路径发生轻微偏折,形成了我们观测到的双曲线轨道。
那么,为何勒布教授会认为3I/ATLAS是外星人派来的呢?这源于3I/ATLAS的某些异常表现。典型的彗星在靠近太阳时,会释放大量挥发性气体,形成彗发。但在3I/ATLAS的光谱中,这一现象几乎不存在。它显得干净、坚硬,更像未经侵蚀的固态体。3I/ATLAS的移动方式也显得“利落”,不似被星际潮汐随机抛入,反倒像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更耐人寻味的是,它的轨道平面角度几乎与八大行星共面,恰好是太阳系内部行星之间能量交换最顺畅的窗口。
然而,勒布的观点并未得到天文学界的广泛支持。主流天文学家认为,目前所有可观测到的行为都依然符合天然彗星的物理模式。一些研究者指出,如果3I/ATLAS真是外星文明制造的技术产物,那么它应该在轨道动力、反射光谱或能量消耗方式上呈现出明显脱离自然演化的特征。而目前,人类并未看到这些迹象。
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历史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悠久。20世纪中叶,科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宇宙真像我们计算的那样广阔,地球绝不可能是唯一拥有生命的地方。于是,望远镜开始承担起更直接的目的——倾听。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德雷克用射电望远镜对两颗离我们相对较近的恒星进行了长达150个小时的监听,希望能在无线电波的荒野里听见另一个文明的握手声。然而,结果令人失望。之后的15年里,美国又监听了太阳周围约650颗星体,结论依旧是沉默。
尽管如此,人类的探索欲并未因此受挫。科学家创造了一种以数学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语言”,并用当时世界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将一条简短、礼貌的信息发往银河系深处。几年后,人类甚至决定把自己的声音和样貌送入太空。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着一张金色唱片出发,唱片上有地球的问候、海水声、风声、婴儿的哭声、巴赫的音乐和人类语言的共鸣。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没有收到明确的回应。
对于3I/ATLAS的到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体物理学家罗宾·科尔贝提出了一个幽默的解释:外星文明可能不再试图联系我们,因为他们觉得人类“不值得特别搭理”。在他看来,跨星际沟通需要巨大能量,如果迟迟收不到回信,任何文明都可能选择放弃。3I/ATLAS过近日点后会快速离开太阳系,在不到3年时间内到达海王星轨道以外。从目前的观测数据看,它不会在太阳系内留下可观测的物理或引力影响。我们能做的,只是记录它曾经来过,以及它经过时留下的那一点细微而短暂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