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技术滞后带来的“心脏病”问题,曾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随着本土航空发动机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近期,两项关键技术突破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标志着中国航发工业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发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近日完成整机高空台试验的消息引发军事观察家热议。公开画面显示,该型发动机已完成关键性能验证,其技术路径与美国NGAP项目(第六代战斗机动力系统)高度相似。业内普遍认为,这款新型发动机将成为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重要动力选择,其变循环技术可显著提升飞行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为未来空战装备提供核心支撑。
另一项突破来自民用航空领域。在2025南昌飞行大会上,中国航发集团展出的CJ-200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成为焦点。该发动机核心机C2XC-101于2020年完成点火测试,转速达到设计值的100.6%。经过五年持续攻关,CJ-2000现已通过整机全状态高空台架试验,推力峰值达35.2吨,并完成3000小时耐久测试。作为C-929远程宽体客机的“心脏”,这款发动机将使中国大型客机摆脱对进口动力的依赖。
航空发动机研发需跨越五道技术门槛:零部件试制与测试、核心机试车、地面台架试验、高空台架试验及飞行台试验。其中,高空台架试验是定型前的关键环节。该试验在模拟海拔0-25公里环境的地面舱室内进行,通过精确控制气流、气压和温度参数,全面验证发动机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成功通过此项试验,意味着发动机已具备装机试飞条件。
据业内人士分析,新型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和CJ-2000的研发进度均超出预期。若试飞顺利,这两款发动机有望在2028-2030年间完成定型并投入量产。当前处于试飞阶段的两款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预计将先采用涡扇-15发动机作为过渡动力,未来逐步换装性能更优的新型发动机。
C-929项目的推进更具战略意义。配备国产CJ-2000发动机后,这款双发宽体客机不仅可提升民用市场竞争力,更具备衍生军用特种机的潜力。以C-929为平台,可发展远程预警机、核指挥机、反潜巡逻机及战略侦察机等特种装备,显著增强解放军航空兵部队的体系作战能力。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中国航发工业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技术创新的力量。随着自适应变循环技术和大涵道比发动机的突破,中国正逐步建立自主的航空动力标准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将改变全球航发产业格局,更为中国航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