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41层垂直堆叠芯片问世:突破物理极限,为后摩尔时代电子设备开辟新路径

时间:2025-11-05 16:11:40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电子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遵循“微缩化”的发展路径,这一趋势源于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著名预测: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将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技术逼近材料物理极限,传统二维平面扩展模式遭遇瓶颈,行业开始探索三维空间突破的可能性。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取得关键进展,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41层垂直堆叠芯片。该结构通过将半导体层与绝缘层交替堆叠,使芯片厚度达到传统产品的十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权威期刊《自然·电子学》。研究负责人李晓航教授指出,这种立体架构可在不缩小晶体管尺寸的前提下,通过空间复用实现性能跃升——六层堆叠即可使单位面积逻辑功能密度提升600%,同时降低能耗。

传统硅基芯片制造长期依赖高温工艺,但柔性电子器件所需的塑料基底在400℃以上会发生形变。研究团队创新采用近室温沉积技术,开发出全流程低温制造方案。这种工艺突破不仅解决了材料兼容性问题,更为柔性电子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础。实验数据显示,600个测试芯片在相同运算任务中功耗仅0.47微瓦,展现出显著优势。

三维堆叠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层间界面精度控制。李晓航将制造过程类比为建造摩天大楼:“任何一层的微小起伏都会导致整体结构失稳。”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沉积参数,将界面粗糙度控制在纳米级,确保电子流动的稳定性。这种精密制造能力使得多层堆叠芯片的良品率达到实用化标准。

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显现清晰路径。初期将重点布局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包装标签和柔性显示屏等领域,这些场景对设备柔韧性和续航能力要求严苛。研究团队更提出“电子皮肤”的远景规划:通过大面积覆盖计算表面,使建筑物或日常物品具备环境感知与数据处理能力。这种新型交互界面将突破传统设备形态限制,为物联网时代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李晓航强调,三维集成策略并非对摩尔定律的否定,而是开辟了性能提升的新维度。当晶体管尺寸缩小接近物理极限时,通过空间架构创新同样能实现计算效率的指数级增长。这项突破证明,技术演进存在多条并行路径,材料创新与结构革新正在共同塑造电子工业的未来图景。

更多热门内容
钍基熔盐堆:沙漠深处点亮千年能源灯 钍铀转化开启核能新纪元
2023年,当中国钍基熔盐实验堆成功将钍-232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时,世界核能版图被轻轻撬动了一角——这相当于在能源领域种下一颗能在千年后依然枝繁叶茂的“科技树”。与人们熟悉的铀反应堆不同,这个系统像一…

2025-11-05

四分量辐射传感器:气象观测与多产业发展的“多面手”
四分量辐射传感器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凭借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气象、光伏、园艺、农业和工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推动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光伏产业中,四分量辐射传感器是提高光伏发电效率的…

2025-11-05

得克萨斯大学团队新突破:氧化锆改性石榴石让全固态电池性能安全双提升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科技媒体 techxplore 昨日(11 月 4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一种新型氧化锆改性石榴石电解质,提升…

2025-11-05

滚珠丝杠:以高精度与稳定性,赋能工业机器人复杂工况作业
其中,滚珠丝杠作为核心传动元件,凭借高效率、低摩擦、精确可控的特性,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可靠的运动基础,使其能够在高速、高负载以及多方向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实现精密操作。同时,部分高端滚珠丝杠采用预压设计,通过微量…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