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正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不少人对它寄予厚望,仿佛看到了未来交通能源的完美解决方案,然而,现实真的如此理想吗?固态电池究竟是市场吹捧的“神话”,还是具备真才实学的“潜力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要理解固态电池,需先了解电池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构成。正极通常采用钴酸锂、锰酸锂等含锂化合物,负极常见石墨或硅基材料。充电时,外界电压促使正极锂离子经电解质穿过隔膜嵌入负极,电子则通过外部线路从负极流向正极;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经电解质、隔膜返回正极,电子经外部线路从正极流出形成电流。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在底层原理上并无本质差异,关键区别在于电解质形态。液态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多为“锂盐 + 有机溶剂”配方;固态电池则采用固体材料,存在硫化物、氧化物、凝聚态等不同技术路线。
液态电池中,正负极浸泡在液态电解质里,微观层面电极被电解液充分浸润,锂离子通道畅通,因而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能实现较快充电速度和较大放电功率。但这也带来问题,电极与电解液持续反应,限制了电极材料选择。例如,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高,却会与电解液反应,所以只能选用能量密度较低但稳定的石墨负极。液态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存在安全隐患,电池热失控时,110 度左右石墨负极与电解液反应,150 度左右隔膜融化导致短路,温度急剧升高,有机溶剂分解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正极材料高温分解释放氧气,极易引发剧烈燃烧甚至爆炸。
固态电池则相反。其固态正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看似紧密贴合,实则是无数“点接触”,无法形成液态电池那样的“面接触”,锂离子通道受阻,固 - 固界面阻抗高。不过,这也带来优势,电解质与电极界面反应不活跃,可使用高能量密度材料,理论上能量密度潜力巨大。但缺点同样明显,不加压等技术手段时,固体电解质与电极接触不良,倍率性能欠佳,充电速度和放电功率受限,且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离子迁移不畅。不过,固态电池安全性出色,氧化物电解质和凝聚态电解质耐高温性能好,氧化物电解质甚至能在 600 度高温下保持稳定。
从长远看,液态电池虽技术成熟,但已显疲态,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常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约 200wh/kg,磷酸铁锂仅 120wh/kg,300wh/kg 已是极限。固态电池则潜力巨大,300wh/kg 只是入门,400wh/kg 为行业普遍水平,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正冲击 500wh/kg。以获得一度电为例,液态电池方案需 5 公斤三元锂电池或 8 公斤多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仅需 2 公斤多。当下纯电汽车动力电池多达 100 度,液态电池包重量达 500kg 乃至 1 吨多,续航约 700km,但电池增大导致车子自重增加,影响底盘、悬架、操控性和安全性,边际效应明显。而固态电池方案,100 度动力电池包重量仅 200 多公斤,若堆到 1 吨多,可获得 500 度超级电池,按百公里 18 度电能耗,续航超 2700 公里,里程焦虑将不复存在。
然而,固态电池目前面临成本难题。生产成本上,磷酸铁锂电芯成本已压至 0.4 元/wh,容纳一度电成本 400 元;高端三元锂电芯成本 0.8 元/wh,容纳一度电成本 800 元左右,部分企业甚至做到 0.25 元/wh。固态电池成本则高得多,最便宜的也要 1.5 元/wh,容纳一度电成本 1500 元,较贵的达 5 元/wh,容纳一度电成本 5000 元。以 50 度电池包为例,液态方案生产成本 4 - 5 万元,对应车价 12 - 15 万元;固态方案最便宜也要 7 - 8 万元,对应车价 21 - 24 万元。若制作 500 度超级电池,固态电池方案电池包最便宜也要 75 万元,对应车价 300 万 - 400 万元,价格高昂,难以普及。
固态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涉及多方面。原材料上,固态电解质生产成本高,电解液价格便宜,一公斤不到 40 人民币,而聚合物电解质 PEO、氧化物电解质 LLZO 每公斤价格成千上万,硫化物电解质(锂磷硫氯)更是接近 4 万元/公斤。良品率方面,液态电池成熟,固态电池目前良品率普遍不到 70%,大量原材料和工时被浪费。工艺上,液态电池产线设备和工程师资源丰富,固态电池为解决界面阻抗需等静压设备,硫化物生产要求绝对干燥或惰性气体环境。订单量上,固态电池因成本高、工艺复杂、良品率低,订单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不过,降低固态电池成本并非无迹可寻。十五年前,液态电池一度电价格高达 1200 多美元,到 2021 年降至 130 美元/度。当时消费电子行业立下汗马功劳,在手机、平板等高价值产品面前,电池成本占比低,2005 年 - 2012 年消费级锂电池导入期,电芯价格从 1 美元/wh 降至 0.5 美元/wh,2012 年 - 2015 年智能手机高速增长期,电芯价格继续降至 0.3 美元/wh 及更低,2015 年前后大量新能源品牌崛起。对于固态电池,当下可先从无人机、手机、平板等对电池价格不敏感的领域入手,逐步降低成本。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上正不断取得突破。10 月 7 日,新华社消息称,中科院物理所旗下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固态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界面难题,不仅降低“界面阻抗”,还延长电池寿命,几百次循环后性能稳定,远超行业平均水准。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背靠世界头号消费电子生产国和头号新能源汽车生产国的优势,需求端旺盛,生产端若能跟上,固态电池的普及或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