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成为热议焦点。多位行业专家围绕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及商业化进程展开深入探讨,并作出多项关键预测。其中,家庭场景的普及时间、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及技术落地的核心方向成为关注重点。
优必选科技研究院院长焦继超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按“工业-商业-家庭”的顺序逐步渗透。他预计,工业场景中复杂操作的泛化能力将在2至3年内实现,商业服务如酒店接待等角色需3至5年,而家庭场景的全面落地至少需8至10年。他特别强调,家庭应用需优先解决安全标准与法律规范问题,例如机器人行为边界、隐私保护等核心议题。
对于商业化进程,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提出更具象的预测:明年工业领域将出现首批采购交付量突破万台的企业,这一节点可对标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模化转折。他分析称,技术成熟度预计五年内可达基本可用水平,但产品化进程因涉及标准制定、安全认证等非技术因素,可能延长至十年以上。商汤科技首席技术官王晓刚则补充,工业标准化场景与物流分拣将成为近期突破口,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推动下的“最后一公里”无人物流需求。
在技术路径方面,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提出颠覆性观点。他以GPT-5的50万亿参数模型为例,强调数据驱动的重要性。“与其在传统技术路线中内卷,不如聚焦数据积累与模型优化。”他透露,团队正调整研发方向,试图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突破现有瓶颈。帕西尼感知科技CEO许晋诚则从形态创新角度指出,近端小型人形机器人因部署灵活,有望在五年内率先进入工厂环境。
关于应用场景的拓展,专家们形成共识:落地速度取决于场景的标准化程度与需求刚性。焦继超透露,今年商业场景已出现实质性应用,如展厅导览、4S店讲解等,明年全尺寸机器人将在这些领域加速渗透。冷晓琨特别提醒,行业需警惕“伪需求”陷阱,企业必须找到可复制、规模化的真实场景才能持续发展。王晓刚则举例说明,物流分拣场景因流程高度标准化,可能成为继工业之后的第二个爆发点。
在技术挑战层面,多位专家提及安全与伦理问题。焦继超直言,家庭场景的准入门槛远高于工业领域,除功能安全外,还需构建人机协作的信任机制。江磊从模型训练角度补充,当前技术仍存在“黑箱”特性,如何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可解释,是产品化必须跨越的障碍。冷晓琨则从产业生态角度指出,规模化应用需要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与维修网络,这需要全行业协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