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全国核物理及核数据中的机器学习应用研讨会在南华大学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三天的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8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核物理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
会议开幕式上,南华大学副校长王利华详细介绍了该校在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搭建起跨学科交流的桥梁,促进核物理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机器学习技术为核物理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为解决复杂核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马余刚院士则强调,当前核物理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研究范式,这种变革将深刻影响未来核科学的发展方向。
会议期间,学术交流活动精彩纷呈。组委会共安排了39场专题报告和24幅学术海报展示,内容涉及核结构理论模型、核数据计算分析、核技术应用等多个细分领域。与会代表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展开了深入讨论。
作为本次会议的特色环节,讲习班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进行授课。课程内容涵盖机器学习的数学物理基础、软件工具实操以及在核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为参会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经过专家评审,6名学生的优秀海报作品获得表彰。这些作品展示了青年学子在核物理与机器学习交叉领域的新思路和新发现,体现了我国核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
据悉,该研讨会由中国核物理学会联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多所知名高校共同主办。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核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核科学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