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免密支付”成为日常消费中的常见方式。这种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交易的支付模式,既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支付效率,也为商户带来了更高的结账速度和客户流转率。然而,随着业务量的增长,部分支付机构在安全管理和用户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用户也因安全意识不足而面临潜在风险。
为规范“免密支付”业务,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该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倡议明确要求支付服务主体需从多个环节强化安全管控,确保用户权益不受侵害。
在用户授权管理方面,倡议强调支付机构应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清晰、显著的页面完成开通意愿确认和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确保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针对老年用户群体,倡议特别提出需全面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开通相关功能。
商户风险管理也是倡议关注的重点。支付机构应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和风险信息,合理确定“免密支付”商户开通范围,避免为高风险商户提供服务。同时,需结合商户特征设置交易限额,降低资金损失风险。
交易环节的实时监测同样关键。倡议要求支付机构利用风险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当用户交易行为与日常消费习惯出现异常时,应及时拦截或进行二次验证,防止资金被盗用。
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倡议提出支付机构应提供高效的投诉处理流程,确保用户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对于不再使用“免密支付”的用户,需提供便捷的关闭通道。针对老年用户,倡议建议实时或定期推送交易信息,并在显著位置提供一键查询和取消功能。
倡议还强调支付机构需持续跟踪业务舆情,重点关注资金损失和服务纠纷等问题,并及时妥善处理。
对于用户而言,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同样重要。倡议建议用户加强手机设备和账号的安全防护,如启用双重验证、定期更换密码等。同时,需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在公共设备留存支付信息,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
“免密支付”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支付服务主体应积极响应倡议,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广大用户则需增强安全意识,共同筑牢支付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