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宇宙“极端世界”:超短周期行星被烤成炼狱,岩浆沸腾循环超震撼

时间:2025-11-06 19:53:05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浩瀚的宇宙中,总有一些极端环境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当钢铁在2200℃的高温下瞬间熔化时,某些行星的表面却常年维持着这样的炼狱状态——整颗星球被沸腾的岩浆海洋覆盖,没有一寸固态陆地可供立足。这类被称为"超短周期行星"的天体,正以颠覆认知的方式刷新着人类对行星演化的认知。

天文学家在飞马座方向发现的特殊行星,堪称这类天体的典型代表。这颗行星与母恒星的距离近得惊人,完成一次公转仅需三十余小时,比地球自转周期更短。其表面温度虽经测算约为1600℃,但同类型行星如K2-141b的光照面温度可达2200℃,炽热的岩浆海洋深度超过百公里,相当于将数十座珠穆朗玛峰叠入地下。这种极端环境下,熔岩呈现持续沸腾状态,形成独特的"岩浆气象系统"。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行星的"气候"特征。时速数千公里的超音速风暴席卷全球,将蒸发的熔岩物质带入高空。这些气态熔岩在冷却后形成"熔岩雨",重新坠入岩浆海洋,构成与地球水循环截然不同的物质循环体系。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持续的物质运动可能加速行星的地质演化,甚至影响其存续时间。

这类行星普遍存在"潮汐锁定"现象,一面永远直面恒星炙烤,另一面则陷入永恒黑暗。暗面温度虽显著低于光照面,但厚重的岩浆层仍保持流动状态,只是流速明显减缓。观测数据显示,部分超短周期行星已出现解体迹象,表面物质在恒星辐射压力下剥离,形成长达数百万公里的彗尾状结构。以飞马座某行星为例,其物质流失速度暗示该天体可能在数百万年内完全消散。

尽管环境极端,这些行星的物理特性却出人意料。部分天体质量与地球相当,主要由岩质构成,化学成分与地球地幔高度相似。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经历了与早期地球类似的熔融阶段,只是由于距离恒星过近,未能完成冷却固化过程。这种"未完成进化"的状态,为研究行星形成初期提供了珍贵样本。

对比火星四十亿年前的岩浆海时期,超短周期行星的命运显得尤为悲壮。当火星通过冷却形成固态地表时,这些行星却因持续的恒星辐射陷入永恒熔融状态。这种差异引发科学界深思: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如何精确调控其演化路径?地球恰到好处的轨道位置,是否实属宇宙中的幸运特例?

从沸腾的岩浆海洋到超音速熔岩风暴,从物质剥离形成的彗尾到永恒黑暗的背面,这些极端天体不断突破人类对行星环境的想象边界。它们既是行星演化的"失败案例",也是揭示宇宙规律的天然实验室。当科学家凝视这些燃烧的星球时,或许也在审视地球得以孕育生命的珍贵条件——那恰到好处的日地距离,实则是宇宙赠予生命的温柔馈赠。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