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时隔十余年再次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的披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投资者普遍关心,当前市场究竟处于价值修复的起点,还是风险累积的阶段。本文通过梳理5000余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估值、行业表现、盈利能力、营运水平及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对A股市场进行全面分析。
从整体估值来看,A股市场在三季度末呈现出估值高位回落的态势。以PE-ttm口径计算,市场估值从4月初的16.8倍逐步提升至10月末的21.9倍,期间虽经历短暂回调,但整体仍处于相对高位。数据显示,当前A股估值百分位达到49%,过去十年间高于当前估值的时间跨度仅占15%。这表明,尽管三季度业绩对估值产生了一定修正作用,但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仍不低。不过,三季度业绩向点位靠拢的趋势,为慢牛行情的基本盘逻辑提供了支撑。
分行业来看,估值分化现象显著。国防军工、电子和计算机行业估值处于三年百分位90%以上的高位,其中电子行业受益于AI发展,估值与营收同步增长。汽车、家用电器和美容护理等行业估值处于中位区间,可能迎来短暂修复机会。而社会服务、非银金融和农林牧渔等行业估值则常年处于低位,食品饮料行业(以白酒为主)也偏离市场主线叙事。申万二级行业中,银行、保险、房屋建设等板块估值较低,航海装备和影视院线等行业则因业绩改善导致估值下修。
进一步分析行业估值与业绩的关系,通过构建“波士顿矩阵”图发现,电子、计算机、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属于“明星”行业,营收与估值同步增长;非银金融和农林牧渔等行业则属于“金牛”行业,业绩高增长但估值未充分反映。相反,建筑材料和综合行业贴近“弱狗”区间,反映地产基建低迷的现状。医药生物行业因长期发展预期获得高估值,而地产和建材行业则因业绩下滑出现估值反向增长。
营运水平方面,A股市场呈现出费率趋稳但赊销盛行的特点。销售费率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反内卷成效初显;管理费用连续三年正增长,费控表现一般;研发费率趋平,企业成本投入转向资本开支层面。存货周转天数下降至近五年低位,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连续五年正增长,表明企业仍依赖信用销售去库存,供需关系尚未得到本质改善。
资产质量方面,A股市场整体负债率提升1个百分点,但资产负债率仍处于相对稳定区间。短债占比微降,长债占比提升,可能与去库存带来的经营性影响有关。收益质量表现不佳,经营性收益与利润的比值不足7成,创五年新低。资本开支力度回暖,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亏损扩大27.32%,主要因企业并购增多,而非逆周期扩产。这表明,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企业更愿意通过资本运作扩张业务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