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基站大规模部署与6G研发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滤波器作为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器件,正迎来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的关键机遇期。国际市场上,博通、Qorvo、村田等企业占据超90%的高端市场份额,而国内三十余家企业仅能争夺不足5%的低端市场,行业长期面临“低端内卷、高端失语”的困境。近期Skyworks与Qorvo的合并案,更将全球滤波器产业推向新一轮整合浪潮,国内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先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天通瑞宏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董事长沈瞿欢在“第四届射频滤波器创新技术大会”期间接受专访时表示,海外企业的合并本质是商业逻辑驱动下的资源整合,而国内企业需抓住国产替代窗口期,通过差异化创新实现突围。他指出,当前国内滤波器行业存在供需错配问题:一方面,海外企业市场份额收缩,村田等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另一方面,国内手机出货量保持稳定,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填补高端市场空白的机遇。
技术突破是天通瑞宏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逆向研发海外企业降本方案,针对性优化材料与工艺,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针对Skyworks在射频模组中采用的TF方案,天通瑞宏通过材料改良与工艺创新,成功实现性能对标与成本优化。目前,公司已进入多家头部终端厂商供应链,成为国内唯一通过重点客户认证的滤波器供应商,并在低轨卫星领域实现突破,成为首家完成相关产品发射应用并获得重复订单的本土企业。
全产业链布局构筑了天通瑞宏的竞争壁垒。公司采用IDM模式,覆盖材料研发、设计仿真、制造封装全环节。在材料领域,天通瑞宏突破传统“晶棒良率”导向的研发模式,建立“应用定义材料”的闭环体系。例如,为开发大带宽滤波器,团队研发16度切向的LN晶体;为提升功率承载能力,优化衬底掺杂工艺与PET封装材料耐温性。设计环节,公司自主搭建的仿真平台将迭代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3小时,实测与仿真吻合度达行业领先水平。制造端,公司采用DUV光刻技术与“二次抛光”工艺,将产品不良率控制在12ppm以下,远低于国内同行水平。
团队凝聚力与创新文化是天通瑞宏的底层支撑。沈瞿欢强调,公司团队以“突破高端技术、实现国产替代”为共同目标,通过股权设计与绩效激励共享发展成果,赋予研发团队充分的技术决策权。这种“目标一致、充分放权、敢于突破”的文化,推动团队在材料、设计、制造领域持续创新。例如,公司研发的10瓦SAW滤波器通过材料改进与结构设计,功率较传统产品提升5倍,体积缩小至介质滤波器的1%,已应用于国内低轨卫星项目,并计划拓展至5G/6G基站领域。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天通瑞宏聚焦差异化赛道。针对消费电子领域价格战激烈的现状,公司将研发重心转向工业级、航天级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基于SAW谐振器研发的AI时钟芯片,替代传统石英晶振,显著提升频率稳定性与降噪能力,已应用于AI服务器与光模块领域。公司构建了覆盖Normal SAW、TC-SAW、TF-SAW的全技术路线产品体系,工作频率覆盖200MHz至5500MHz,高端双工器、多工器及模组已实现海量出货。
面对行业盈利压力与研发投入的矛盾,天通瑞宏提出三大应对策略:一是通过材料自主化与工艺优化提升产品附加值,维持研发投入;二是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同时,开拓航天、AI服务器等高价值市场;三是布局海外市场,拟在日本或东南亚设立设施,规避关税与技术限制风险。公司还通过“产学研+产业链”协同模式加速技术转化,与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完善仿真平台,与行业专家团队解决射频关键技术难题,依托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实现上下游资源共享。
沈瞿欢表示,滤波器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持久战”,需要战略定力与持续创新。天通瑞宏将以团队凝聚力为基石,以全产业链协同为支撑,在行业整合与国产替代浪潮中,通过颠覆性创新拓宽应用边界,为国内滤波器产业崛起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