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夜空下,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重型火箭NG-2正缓缓驶向发射台。这座高达98米的钢铁巨兽矗立在36号发射台上,准备迎接其第二次飞行任务。此次发射不仅承载着美国重返太空巅峰的雄心,更是一场关键的回收试验。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远处的大西洋波涛汹涌,而回收船“杰克琳号”已就位,静候助推器从天而降的“软着陆”。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样灯火通明。10月20日,蓝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三号火箭在96B发射区完成了全箭加注和静态点火测试。九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喷射出炙热的蓝焰,持续35秒,推力高达760吨,地面微微颤动,仿佛东方巨龙在低吼。工程师们紧盯着控制台,数据飞速滚动,验证着回收算法。这是中国民营航天“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步,目标直指第一级回收。
在全球航天领域,SpaceX一统天下的局面正面临挑战。距离年底仅剩两个月,中美“复用火箭之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全球目光聚焦于东方与西方的这场“双龙戏珠”——谁先实现轨道级第一级回收,谁就将成为继SpaceX后全球第二家掌握成熟可复用火箭技术的企业,打响太空竞赛的发令枪。当然,这场角逐并非双雄独舞:中国还有力箭二号、天兵三号和长征十二号可复用型火箭蓄势待发。
蓝色起源公司被誉为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太空梦工厂”,其核心产品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高98米、直径7米,低轨运力可达45吨,目标是挑战SpaceX的“猎鹰”9和“猎鹰重型”火箭,同时承担NASA月球任务、亚马逊“柯伊伯”星座卫星和国防发射。然而,新格伦的研发进程堪称“慢工出细活”:SpaceX的“猎鹰”9从研发到首次回收成功仅用5年,而新格伦已耗时9年,回收仍未成功。
2025年1月,经历多年延期的新格伦终于首飞。火箭成功将“蓝环”原型卫星送入轨道,跻身少数首飞即入轨的公司之列。但回收环节却遭遇挫折:助推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失控,三台BE-4发动机未能重启,坠入大西洋。美国联邦航空局介入调查后,确认问题出在振动与热防护,并提出7项改进措施。
如今,焦点转向计划在11月进行的第二次飞行(NG-2)。此次任务将发射NASA的“ESCAPADE”火星探测双星,不仅是商业发射,更是回收验证的关键一战。助推器将尝试全流程回收,目标是在大西洋海上平台“杰克林”上垂直着陆。蓝色起源副总裁在国际宇航大会上强调:“我们全力争取回收成功,若成功,90天内就能翻新再次使用,执行无人登月器任务。”
新格伦搭载七台BE-4甲烷发动机,总推力约3800千牛,设计寿命25次复用;上面级使用两台BE-3U氢氧发动机,已完成真空点火试验。尽管首飞显示约九成回收路径顺利,但发动机重启和热防护仍是最大隐患。蓝色起源CEO直言:“回收需要一点运气,更需要扎实执行力。”若NG-2实现回收,新格伦将真正跻身可复用火箭俱乐部,有望削减过亿成本,抢占军工和商业市场。但与SpaceX的“快速试错”不同,蓝色起源的“龟兔赛跑”已耗去贝索斯逾百亿美元。11月的“回收之夜”,将决定蓝色起源能否兑现其蓝色雄心。
在中国,蓝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三号火箭同样引发全球关注。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点赞称:“朱雀三号融合了猎鹰9号架构与星舰部分特性,具备挑战现有可复用火箭市场格局的潜力。”美国航天专家乔尔·瑟塞尔博士则用数字对比揭示中美差距:朱雀三号仅用26个月发展到首飞节点,而新格伦已耗时260个月却仍在验证回收。这一零与数量级的对比,构成惊心动魄的竞争图景。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黑马”。朱雀三号是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技术路线与SpaceX的“星舰”相近,而不同于猎鹰火箭的铝锂合金结构与液氧煤油推进剂。朱雀三号选择“不锈钢+甲烷”的组合,更注重复用寿命和未来可扩展性。其高66米、直径4.5米,低轨运力21吨(可复用模式),任务是承载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总计2.6万颗卫星),并具备空间站补给能力。
朱雀二号在2023年完成全球首例甲烷火箭入轨,尽管2025年8月经历一次失败,但蓝箭以极快的节奏推进朱雀三号:2024年完成10公里跳跃试验,2025年6月全尺寸助推器点火,10月更完成全推力湿装演练,几乎覆盖全部发射前流程。首飞计划定于2025年第四季度(最早11月)从酒泉升空,最大看点是第一级回收:垂直起降、人工智能着陆算法、不锈钢热防护。CEO张昌武放言:“三次飞行内实现回收,总运载能力达60吨。”成本目标锁定在每公斤2000美元以内,直逼SpaceX。
除朱雀三号外,中国还有三型大火箭冲刺年关,凸显“国家队+民营”的合力格局。力箭二号由中科院商业航天公司研制,计划于2025年9月在海南商业港首飞,搭载新一代货运飞船“轻舟”原型,为天宫空间站补给。“轻舟”由微小卫星创新院研发,单舱设计、27立方米货舱、2吨载重,支持快速补给,这将是商业公司首次参与空间站的低成本运输。力箭二号首飞仍为一次性使用,但目标在2028年实现第一级回收,意义在于降低天舟运输成本,并与卫星互联网形成联动。
天龙三号来自北京天兵科技,被称作“猎鹰9中国版”。火箭高72米、直径3.8米,低轨运力18吨。2024年因静态点火意外“飞行”而备受关注,2025年9月终于完成35秒全推力测试,九台天火-12发动机总推力超过1100吨。首飞预计在2025年7—8月从文昌商业发射场起飞,将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天龙三号首飞不会回收,但设计上支持10次复用,目标在2026年实现年发射12次,直面朱雀三号的竞争。
长征十二复用型可能包括至少甲乙两型。长征十二甲由国家队和民商队联手打造,直径3.8米,一级配备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可回收能力。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资料显示,长征十二乙火箭直径达4.37米,高度为72米。在回收模式下,其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则提升至15吨。
从“轻舟”补给的力箭二号,到对标猎鹰的天兵三号,再到承载国家复用路线的长征十二A,中国商业火箭正在形成多条技术脉络,彼此竞争又互相支撑,共同推动商业航天走向成熟。谁能率先造出第二型可复用火箭?哪家公司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复用的团队?这或许非常重要,也可能并非决定性。毕竟,商业航天是一场长期事业,除了敢于争先,更考验的是商业模式的持久力与经营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已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美国眼下只有一型复用火箭在服役,而中国在2025年底前就将有四型大火箭集中首飞。无论是力箭二号首飞便直指空间站补给,用“轻舟”飞船挑战低成本运输;还是国家队的长征十二号甲采用民营团队的“龙云”发动机,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中国航天在顶层设计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纳民营力量,展开更深远的战略布局。在中美竞相进入复用火箭时代的节点,这种“国家队+民商队”的组合,或许正是中国能在未来十年持续追赶甚至反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