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近日发布文章指出,配备摄像头的智能眼镜正引发新一轮隐私争议,以Ray-Ban meta为代表的产品因隐蔽拍摄特性被推上风口浪尖。这类设备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却内置高清摄像头,支持视频拍摄甚至直播功能,其“伪装性”成为引发滥用行为的导火索。
据报道,多起滥用事件已引发公众强烈不安。有用户佩戴该眼镜进入按摩院等私密场所,对工作人员进行骚扰并同步直播至社交平台,吸引数千人围观。此类行为将传统偷拍升级为公开羞辱,被批评者称为“新型隐私侵犯”。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拍摄设备难以被察觉,被拍摄者往往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为直播内容的主角。
面对质疑,meta公司的回应引发更大争议。当媒体询问相关隐私风险时,公司发言人反问:“如果他们用的是新款iPhone,这还会成为新闻吗?”这一回应被指回避核心问题——智能手机拍摄需明显举持动作,而智能眼镜的隐蔽性使拍摄行为几乎无法被识别。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差异直接削弱了公众在公共场合的“合理隐私期待”。
为缓解担忧,meta曾推出安全措施:在录制时亮起微型LED指示灯。然而这项设计很快被证明漏洞百出。网络社区中流传着多种破解方法,包括软件屏蔽、3D打印遮光罩、电工胶带封堵,甚至直接物理破坏指示灯。安全研究人员演示称,只需简单操作即可让指示灯失效,使眼镜彻底变为隐蔽拍摄工具。这种“虚假安全感”反而加剧了技术滥用的风险。
历史教训似乎被遗忘。2013年谷歌眼镜因类似争议退出消费市场,佩戴者被公众斥为“眼镜混蛋”,甚至在公共厕所等场所引发冲突。如今meta眼镜的伪装性更强,技术滥用问题更为严重。随着智能眼镜可能集成视觉辅助、实时翻译等功能,如何在保障技术发展的同时防止隐私侵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法律界人士警告,若缺乏有效监管,这类设备可能彻底改变公共空间的隐私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