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月球探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获取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月球背面的古磁场信息。这一发现由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实现,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了解,此次研究团队利用了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分析了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月球磁场的演化过程,以及探索“月球磁场发电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月球磁场发电机”,是指月球内部类似于地球磁场产生机制的系统,对于月球的内部结构、热历史和表面环境演化等研究至关重要。
在地球上,磁场对于生命繁衍的环境至关重要,它能够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气和水等宜居要素。同样地,月球也曾有过类似的磁场发电机,但现今月球已经没有全球偶极磁场。科学研究表明,月球在42亿年前至35亿年前期间,存在相对活跃的磁场,但强度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并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然而,此前关于月球古磁场强度的数据主要集中在30亿年前,中晚期演化的数据一直缺乏。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记录的磁场信息来自约28亿年前,且来自月球背面,这一发现将大幅提升人类对月球古磁场时空分布的认知。研究团队对4颗毫米级玄武岩岩屑样品进行了磁学研究,发现月球磁场在约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这与之前学术界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的审稿人对此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研究团队对月球背面玄武岩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为提升人类对月球磁场的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还为人类探索月球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视角。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实现了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而中国科学家通过这一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已经取得了多个重量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也展示了中国在月球探索领域的实力和贡献。未来,随着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深入,中国科学家必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继续作出更多“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