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迅速崛起,新能源车主们却在车险问题上遭遇了不小的困扰。一方面,车主们抱怨保费高昂,投保过程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则面临着承保亏损的尴尬局面。这一矛盾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浙江的陈先生为例,他试图为家中的新能源车续保,却遭遇多家保险公司的拒保。最终,仅有一家大型险企给出了高达8800元的报价,而去年同期的保费仅为4000元左右。更令人惊讶的是,车上人员责任保险的保费就近3000元,尽管陈先生希望降低保额以节省费用,但保险公司却以拒保作为回应。
陈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新能源汽车的保费普遍高于燃油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出63%。即便在扣除车龄等因素后,新能源新车的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出约10%。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险的投保难度也不容忽视。尽管投保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投保难、拒保等问题仍时有发生。特别是营运车辆,由于驾驶里程长、风险水平高,在商业险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上海的一位网约车司机表示,他一年出险三次后,下一年的保费从1万元飙升至1.8万元,甚至有的同行还遭遇了拒保。
面对这一困境,保险公司也显得颇为无奈。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09%,导致全行业承保亏损67亿元。赔付率更是高达84%,比燃油车高出约10个百分点。某大型财险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坦言,尽管明知承保某些网约车车型会亏损,但由于“商业险愿保尽保”的导向存在,他们还是不得不尽量承保。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财险公司严格依法做好新能源车的交强险承保服务,不得拒绝或拖延承保交强险。同时,鼓励大型财险公司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监管部门还在探索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以更加精准地匹配风险与保费。业内人士认为,这类产品可以根据车主从事网约车行为的次数、里程数等数据来研判风险,从而避免非营运私家车主因购买网约车热门车型而受到“误伤”。
数据互通也被视为破解新能源车险难题的关键。有专家建议,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动车辆使用性质和驾驶行为等数据的互通共享,以解决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数据积累不足的问题。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监管部门也在考虑进一步放开新能源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目前,我国燃油车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为0.5至1.5,而新能源车险则为0.65至1.35。如果进一步放宽自主定价系数,保险公司就可以根据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从而提高定价的精准性和承保意愿。
然而,这也意味着部分高风险车主的保费可能会进一步上调,而低风险车主则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保费优惠。因此,解决新能源车险难题需要险企、车主和车企三方的共同努力。险企应增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有效控制综合成本率;车主应改善驾驶习惯,降低事故风险;车企则应丰富维修渠道,从源头降低车主的维修成本,从而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