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风暴,从年初到年末,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各大细分市场均未能幸免。这场竞争的导火索,源自特斯拉年初的降价举措,随后,比亚迪等国内品牌迅速跟进,采取“电比油低”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同级别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价格战的影响迅速波及整个行业,B级车和C级车的价格线大幅下调,前者整体跌入20万元以内,后者也逼近30万元大关,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价格壁垒。虽然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保持了市场销量,但整个行业的利润却因此大幅缩减,汽车零售市场因此损失高达1776亿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车企、经销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均未能幸免。部分车企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供应商则承受着车企降本增效的压力,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经销商则面临闭店跑路的困境,市场生存状况堪忧。而消费者,虽然在价格战中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实惠,但同时也面临着随时被“背刺”的风险,大多数消费者因此选择了持币观望。
以消费者为例,黄丽萍(化名)在深蓝S05的旅拍功能吸引下果断下定,但在即将提车时,却遭遇了车企推出的新优惠活动,导致她的购车成本无形中增加。尽管她多次与交付中心和官方客服沟通,但并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购车体验极差。同样,广东广州的吴宝铭在2024年12月27日提车后不到一周,他所购买的零跑C10就降价了8050元,让他深感被“背刺”。
除了价格层面的波动,消费者对于车辆质量的担忧也日益加剧。薛子奇(化名)在8月下旬购买的小鹏G6 plus在提车一个月后,就出现了AC异响的问题,经过多次沟通维修,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张勋(化名)购买的零跑C16增程200尊享版在提车一周后,就出现了跑偏的情况,经过多次调试才稍有改善。这些质量问题,让消费者对价格战下的产品质量产生了严重的疑虑。
价格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还对整个汽车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保持整车利润,车企不得不压缩成本,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价格。2024年11月下旬,比亚迪和上汽大通分别向供应商发出了降价要求,要求供应商在2025年1月1日起供货价格再降10%。这一举措无疑让原本就苦不堪言的供应商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不稳定。
面对这一困境,消费者和车企都需要做出改变。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价格战,不要盲目等待降价,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果断出手。而车企则需要跳出价格战的怪圈,注重产品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产品力方面,车企需要严格把关产品在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现,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推出更多领先的、个性化的功能与模式。在智能驾驶方面,车企也需要积极布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深耕,以确保车辆在面对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时能够从容应对。
车企还需要注重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消费者的二次购车往往会参考前期的体验,因此,拥有健全完善服务体系的品牌将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面电动化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