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文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未来时,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浮现:文科的“人工智能化”是否会导致其本质的消逝?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程朱理学与儒释道学说,正被重新审视,以期为通用人工智能注入独特的“智能哲学”。
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种新观念逐渐兴起:用价值观驱动而非单纯数据驱动,成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斯图尔特·罗素教授曾强调,人工智能的最终校准应确保其价值观与人类一致。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兴起,学界开始意识到数据驱动生成式AI的局限性,即“鹦鹉学舌”现象——虽然能模仿语言模式,却缺乏对因果、伦理和物理常识的深入理解。朱松纯教授提出,通用人工智能(AGI)应采用“乌鸦范式”,即在小数据、大任务的环境下,通过价值函数引导智能体自主探索,而非依赖海量标注数据。这一路径强调智能体应具备类似儿童的本能价值观,并借鉴东方文化中的“传承”与“包容”,为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核。
近日,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一书的媒体见面会引发广泛关注。该书由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朱松纯教授主编,凝聚了他及团队数年的研究成果,开创性地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发展路线。书中深入剖析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学科内涵、发展趋势,并直击行业痛点。
朱松纯教授在会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当前面临两大困境:理论定义模糊和评估体系缺失。这导致研究方向散乱,成果难以衡量,同时给技术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带来风险。因此,构建标准化的通用人工智能测试与评级体系迫在眉睫。朱松纯教授团队在书中首次系统性地搭建了“标准—评级—测试—架构”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八个关键问题”的认知体系。这一体系有望为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建立新的坐标系,推动智能科学实现从专用到通用、从被动响应到自主创造的跨越。
在答记者问环节,朱松纯教授就通用人工智能的多个议题进行了详细回应,并特别介绍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通通”是一个由价值和因果驱动的通用智能体原型,在多模态信息融合、自主任务规划等方面表现出色。其综合表现已接近3~4岁人类儿童的水平,在某些高级认知任务上甚至超越了成年人类。这一成就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一书的问世,不仅为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提供了参照框架与指导,也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该书共六章,从人工智能的历史、内涵与哲学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特征、测试与评级、训练与测试平台等内容,最后提出了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建议。
朱松纯教授还主编了另一本著作《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该书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趋势,以一套基于能力与价值双系统的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架构与测试模式为核心,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