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的汽车行业中,价格战成为贯穿全年的主旋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市场,都未能幸免于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年初,特斯拉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随后比亚迪等国内品牌迅速跟进,通过“电比油低”的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同级别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这场价格战不仅深刻影响了B级车和C级车的价格体系,更将B级车的价格整体拉低至20万元以内,C级车也普遍跌破了30万元大关,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价格底线。尽管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消费,保持了销量的稳定,但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却因此大幅缩减,零售市场因价格战损失高达1776亿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车企、经销商、供应商和消费者都深受其影响。部分车企面临着严重的亏损和倒闭风险,供应商则承受着车企降本增效的压力,经销商闭店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价格战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实惠,但同时也面临着随时被“背刺”的风险,许多人因此选择了持币观望,成为了“等等党”。
价格战的持续使得车企频繁挥舞价格大棒,试图在市场上开疆拓土,但往往事与愿违,每一次降价都会误伤“自己人”。以消费者为例,不少人在购车后不久就遭遇了车型降价的情况,如黄丽萍在购车前两天,深蓝汽车突然推出了999元抵5999元的优惠活动,让她深感被“背刺”。同样,吴宝铭在提车不到一周的时间内,零跑C10就降价了8050元,让他对“早买早享受”的说法产生了质疑。
除了价格层面的困扰,消费者对于价格战下车辆质量的担忧也日益加剧。薛子奇的小鹏G6 plus在提车一个月后就出现了AC异响的问题,经过多次沟通维修仍未解决。张勋新买的零跑C16增程200尊享版则出现了跑偏的情况,经过四轮定位等多次调试后才有所好转。这些质量问题让消费者对车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价格战还导致车企服务质量下滑,为了保持利润,车企不得不压缩成本,而压缩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比亚迪和上汽大通都曾向供应商发出降价要求,这一举措让原本就苦不堪言的供应商更加艰难。业内人士认为,车企对零部件供货价格的过度压低会导致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不稳定,同时也会增加消费者对车辆质量与品质的担忧。
面对价格战带来的种种问题,车企需要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产品力作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消费者是否长期看好的关键。因此,车企应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升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筛选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车企还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推出更具领先性和个性化的功能与模式。
在智能驾驶方面,车企也应积极布局,投入更多资源和资金进行深耕,以提升车辆在面对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时的应对能力。同时,车企还应重视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只有这样,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面电动化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