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商用车生产与销售成绩斐然,分别达到了380.5万辆和387.3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表现尤为亮眼,国内销量达到53.2万辆,市场渗透率攀升至17.9%。然而,与新能源乘用车高达47.6%的渗透率相比,商用车在新能源化进程上仍有待加速。
商用车,包括客车、货车、专用车和工程车辆等,体型庞大且对载货能力有着严格要求。尽管商用车在汽车总保有量中仅占12%,但其碳排放量却高达55%以上,因此被视为汽车和交通领域减排降碳的重点对象。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历史,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最早始于商用车领域。2009年启动的“十城千辆工程”,便主要针对城市公交大巴及专用车等商用车。尽管商用车在新能源化方面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但推广进度却不及乘用车,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商用车新能源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使用场景复杂、经济性要求高以及补能设施不完善。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对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现有电动化方案难以满足其严苛标准。同时,纯电动和氢燃料商用车的购置成本高,且氢气价格及相关使用成本也限制了其市场化进程。充换电或加氢站的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给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了破解这些难点,行业首先需要达成共识,即新能源汽车应以电动化为主体,并推动多元化发展。纯电和氢燃料虽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能源商用车需要加快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
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与乘用车已基本实现“油电同价”相比,新能源商用车的购置成本仍远高于燃油车。为了降低成本,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强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产品迭代升级,降低生产制造和终端售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的重要手段。在电动化背景下,商用车的商业模式正在被加速重构。新能源商用车企业需要构建覆盖销售端、货源端、能源端、运营端、回收端的多维生态,为用户嫁接更多资源,开拓更多运营场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