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结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交出了一份耀眼的年度成绩单。在这一年里,长城、理想、蔚来、小鹏、小米及零跑等品牌纷纷揭晓年度销售佳绩,整体表现不仅达到了市场预期,更彰显了行业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势力车企与传统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从智能驾驶技术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营销策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种“内卷”现象导致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例如近期备受瞩目的“极越事件”,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尽管行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市场分化现象依然显著。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出局者也将不断增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更是直言,未来三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关键期。
价格战早在年初便已悄然打响。比亚迪率先以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两款车型,以7万元的低价震撼市场,随后其他车企纷纷跟进,降价潮此起彼伏。年底时,为了冲刺年度业绩,特斯拉、理想、极氪等品牌更是推出了限时购车优惠活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界而来的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小米SU7全年交付量突破13万辆,雷军在造车领域取得了开门红。而华为虽然坚持不直接造车,但其在智能网联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已经让汽车行业无法忽视。鸿蒙智行旗下的四大品牌齐聚一堂,品牌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趋势已经愈发明显。未来,只有具备强大技术实力、完善产品体系和高效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新能源车企的战场也已经从国内扩展到了国际市场。近年来,中国车企出口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有望冲击6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
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出口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汽车看世界”向“世界汽车看中国”的转变正在加速推进。中国汽车品牌不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通过“技术换市场”的方式,打开了“反向合资”的新局面。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开始借助中国车企的力量,加快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