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领域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度我国商用车产量与销量分别达到了380.5万辆与387.3万辆的显著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商用车在这一年内实现了53.2万辆的国内销量,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7.9%。然而,与新能源乘用车高达47.6%的渗透率相比,商用车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仍需加速前进。
商用车,作为运输人员和货物的重要工具,包括客车、货车、专用车及工程车辆等,体型庞大且对载货能力有着严格要求。尽管商用车在我国汽车总保有量中仅占12%,但其碳排放量却占据了超过55%的比例,成为了汽车和交通领域减排降碳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商用车的新能源化进程,对于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追溯历史,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实际上始于商用车领域。早在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便主要针对城市公交大巴及专用车等商用车展开。尽管商用车在新能源化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但其推广进度却未能与新能源乘用车相提并论,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商用车新能源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使用场景的复杂性、高昂的经济性要求以及补能设施的不完善。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对车辆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现有的电动化方案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纯电动和氢燃料商用车的初始购置成本高昂,且氢气价格及相关使用成本也限制了其市场化进程。充换电设施或加氢站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给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带来了诸多不便。
面对这些挑战,业界首先需要达成共识,即新能源汽车应以电动化为主体,并推动多元化发展。纯电和氢燃料虽然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在商用车领域,这些技术路线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新能源商用车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加快探索新能源商用车多元化技术路线,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为了降低新能源商用车的购置成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至关重要。与乘用车已基本实现“油电同价”相比,新能源商用车的成本仍然较高。要降低这一成本,不仅需要扩大产品规模,更依赖于技术创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应加大在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升级,降低生产制造和终端售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的重要一环。在电动化背景下,商用车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商用车不再只是简单的售购关系,而是需要企业构建涵盖销售、货源、能源、运营、回收等多维度的生态系统。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多资源、开拓更多运营场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并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成为商用车企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同时,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也展示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潜力。在泰国北榄府的北汽福田泰国工厂,新能源商用汽车成功实现了海外销售第100万辆车的下线仪式,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