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设计领域,一位资深设计师近期在微信公众号“游戏设计理论”上发表了一篇深度文章,重新审视了游戏设计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文章指出,传统观念中认为游戏设计应遵循严格顺序的想法可能过于狭隘,实际设计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流程。
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游戏设计,如数值主导的游戏与《黑神话·悟空》这样的剧情丰富型游戏,揭示了设计方法的多样性。数值游戏往往从核心机制出发,围绕成长体验构建目标规划与系统结构,而《黑神话·悟空》则可能先从世界观入手,再逐步细化目标与系统设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均取得了成功,说明游戏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根据具体项目灵活调整。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一复杂过程,作者提出了一套新的设计框架,将目标规划、系统结构、核心机制、世界观这四个关键设计元素视为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最终游戏体验的“设计模块”。这些模块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或重要性排序,而是根据游戏类型和目标体验灵活组合。
以《潜水员戴夫》为例,该游戏融合了潜水与经营两大元素,其世界观与核心玩法机制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游戏体验。相比之下,系统结构虽然重要,但在该游戏中并不如传统数值游戏中那般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个例子是《球球大作战》,其核心机制几乎决定了整个游戏体验,世界观和养成系统相对简单,说明并非所有游戏都需要完整的四个设计模块。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设计模块与最终游戏体验之间的关系。核心机制旨在提供多变且吸引人的玩法,使玩家愿意持续投入;目标规划则关注于长期体验中的渐进式强化或多样化体验;系统结构确保玩家有明确且具体的追求目标;世界观则通过情感共鸣引导玩家行为。这些模块共同作用于游戏体验的核心,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游戏世界。
商业化方面,文章指出,即便是非盈利性质的游戏项目,也需要考虑商业化以保持可持续性。不同类型的游戏商业化策略各异,免费游戏可能依赖广告或内购,而买断制游戏则更注重题材、玩法和美术的吸引力。设计者需根据自身游戏感和目标受众调整商业化设计,确保题材和美术品质能够吸引目标玩家群体。
作者还强调了商业化与玩家情绪价值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付费点往往能满足玩家的特定情绪需求,如焦虑缓解、成就感或社交认同等。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明确商业化卖点,并确保其能够增强而非削弱游戏体验。
文章通过一系列实例和理论探讨,揭示了游戏设计背后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它提醒设计者,要深入理解并正确应用设计模块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游戏不仅具有吸引力,还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这一新的设计框架为游戏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有助于推动游戏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