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其中充电时长成为了制约电动车普及的关键因素。据观研报告网最新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随着购车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用户对车辆的功能性、性价比等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解决用户在购车、用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诸多因素中,充电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市场上电动汽车的平均充电时长普遍超过一小时,且直流快充桩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用户对快速补能的需求。因此,扩大充电桩规模,提高快充桩的比例,成为了业界共识。
高压快充技术被视为缩短充电时长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充电功率,可以加快锂离子的迁移速度,从而有效减少充电时间。根据功率公式P=UI,提升功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提升电流或提升电压。相较于提升电流的方案,高压方案展现出了显著优势。
首先,高压快充能够大幅提升充电功率,有效缓解充电时间焦虑。在400V电压平台下,受限于电气架构,快充功率难以突破200KW;而800V高压系统则可以将功率提升至350-400KW,这意味着一辆长续航车辆从20%电量充至80%仅需约9分钟。宁德时代已发布了兼顾1000km续航和4C超充特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新品,充电10分钟即可补充600km续航。在商用车领域,亿纬锂能发布的超充电池也实现了15分钟内从20%快充至80%SOC,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其次,高压快充方案在减重方面效果显著。保时捷的研究显示,由于采用了高压平台,旗舰车型Taycan减少了30公斤的电气线束。高压平台降低了电流,减小了线束横截面,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布线的灵活性。800V平台下100kWh的电池有望减重25kg,而提升电流则需要增加线缆截面积,导致部件体积和重量增加。
再者,高压快充在充电和行驶过程中造成的能量和部件损耗更低。相较于400V大电流系统,800V高压系统的充电电流、电池、电驱等高压部件的电流更小,降低了电池损耗、线束损耗以及充电桩损耗,实现了充电和驾驶的节能。同时,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技术的引入也将进一步降低高压部件的能耗。
面对高压快充技术的广阔前景,众多车企纷纷布局高压快充车型。自2019年保时捷推出全球首款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量产车型Taycan以来,比亚迪、小鹏、理想、现代、奥迪、奔驰、大众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已推出或即将推出高压平台车型。目前主流新能源整车高压电气系统电压范围一般为230V-450V,快充应用下则提升至550-930V。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高压快充技术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北京、重庆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快充桩和大功率充电桩的相关政策。
随着供应链的成熟,800V车型的价格逐渐趋于亲民,有望助力800V高压行业突破拐点进入成长期。2019年保时捷推出的800V车型定价约120万元,而到了2023年,随着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高压800V车型价格已进入20万元主流价位区间。超充车型正由高端向中低端快速渗透,2023年广州车展中近35家车企推出了50余款支持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800V车型渗透率正不断逼近行业拐点。
尽管高压快充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确定性、800V平台量产进度、技术更新迭代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可能对高压快充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相关企业和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协同,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