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了1200万辆大关。然而,新能源车主们在享受绿色出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保费高昂与投保困难的挑战。保险机构同样承受着不小的成本压力,新能源车险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为解决这一难题,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新能源车险市场,保障车主权益。
新能源车险市场的一个主要痛点在于高赔付成本导致的保费上涨。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高达107%。其中,维修成本高是导致高赔付率的关键因素。部分新能源车型由于设计集成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维修费用高昂。例如,一些新能源汽车采用的一体化长车灯,一旦损坏需整灯更换,费用高达数千元,远超燃油车。
针对这一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的改革举措。该制度将在新车上市时,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评估车型损失状况和维修成本,并据此划分风险等级。车险费率将与风险等级挂钩,以此引导消费者购车时考虑车型风险,促进车企从设计源头降低碰撞损失和维修成本。
《指导意见》还强调了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这将有助于推动提高新能源汽车社会化维修服务能力,降低零部件使用及维修成本,进一步减轻车主负担。
针对新能源车险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的建议。其中包括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以满足新能源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的实际需求。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保险机构研究推出“车电分离”模式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为换电车车主提供更加优惠的保险保障。
为解决新车型、小众车型投保难的问题,《指导意见》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目前,“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上线运行,车主可通过该平台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完成投保。此举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投保难的问题。
在定价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和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通过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调整的常态化机制,提升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同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使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这将有助于实现新能源车险的精准定价,让车主享受到更加物美价优的保险产品。
《指导意见》还鼓励保险行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推进降本增效。这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