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日产本田合并路阻且长,纯电联盟能否成新出路?

时间:2025-02-13 13:29:11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再生波澜,双方或将于2月13日宣布中止磋商。

距离本田与日产宣布启动合并谈判尚不足两月,市场再次传来两家汽车制造商整合计划生变的消息。无论是合并能否成功,本田与日产都面临着电动化转型、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以及全球战略制定等多重紧迫问题。

据日媒报道,本田与日产计划在2月13日的董事会会议上做出决定,中止合并谈判,并将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日产中国方面向媒体透露,原计划在一月底确定业务整合的可行性方向,但整合事项筹备委员会的讨论仍在继续。“因此,我们计划在二月中旬公布整合的方向。目前日产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没有变化。”

回顾去年12月,本田与日产宣布进行合并谈判,旨在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当时,媒体报道纷纷强调,合并后的联盟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凸显出合并带来的规模化效应。

然而,在2024年的全球汽车制造商销量排名中,本田以380.7万辆位居第八,日产以334.9万辆紧随其后位列第九,均被比亚迪超越,吉利则新晋成为第十名。电动化转型缓慢和中国市场份额的萎缩,使得本田和日产面临销量和盈利的双重压力。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高级董事青山悟指出,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更类似于以创新和增长为特征的科技公司。他认为,本田与日产的合并,以及其他潜在的联盟,有助于缩小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差距。

行业内普遍认为,日产在纯电车型开发上的早期优势,有助于加速本田的电动化转型。整合后的规模和协同效应,可能使两者在新一轮电动汽车竞赛中超越竞争对手。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表示,合并后的好处在于短期内整合速度提升,实现规模效应。然而,如何协调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整合技术路线,以及合并供应链、整合营销端和渠道等,都是复杂的问题。如果整合后不能针对不同市场进行适应性变革,而仅仅是财务和资源方面的合并重组,可能反而不利于整体表现。

合并谈判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在于主导权。企业间的合并谈判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体系、话语权的统一。据日本经济新闻、NHK、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日产和本田在经营整合思路上出现分歧。本田提出了收购日产并将其变为全资子公司的方案,但遭到日产的强烈反对。日产希望在合并中保持平等关系,而本田则希望掌握经营主导权,以迅速推进决策。

日产近年来一直陷入盈利未达预期和销量下滑的困境。如果最终拒绝与本田合并,日产在短期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日产2024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6%,净利润同比骤降93.5%。在中国市场,日产销量同比下滑12.2%,在美国市场则错过了混合动力汽车需求增长的机会。

青山悟认为,日产试图通过减少促销激励措施和新混动车型的发布来改善产品线,但这些举措并不能改变公司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事实。美国可能对墨西哥征收的关税也给日产带来巨大压力。

如果合并谈判破裂,本田同样会受到影响。本田在短期内可能会维持现状,但从长远来看可能面临挑战。本田需要关注的是其盈利能力,2024财年上半年汽车业务营业利润率仅为3.6%。标普全球预测,本田的全球销量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下滑。

在中国市场,本田和日产都面临着传统燃油机汽车销售疲软、缺乏有吸引力的纯电动车型、竞争激烈和价格下跌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如果双方合并谈判成功,中国市场可能会有新产品进入,但也存在合并后的新公司无法挽救两者在华市场份额继续下滑的风险。如果合作终止,双方需要继续各自应对转型的挑战。

与其他在华外资企业相比,大众在中国的本土化变革更为深入,成立了大众安徽新合资公司,并与小鹏合作开发车型。日产和本田若要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并完成电动化转型,可能需要在战略和体系上进行更加激进、彻底的变革。

从中长期来看,本田和日产仍需全力追逐电动化以改善产品和品牌形象。本田计划到2040年在全球只销售纯电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并加大投资额。然而,开发纯电车型的前期费用和销售亏损对企业来说是巨大负担,寻求合作联盟成为可行之路。青山悟认为,如果合并谈判没有进展,本田和日产之间的纯电动汽车联盟将成为下一个重点。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