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动力电池企业如何极致降本,助力新能源车价格战?

时间:2025-02-17 17:39:17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近期愈发激烈的车市价格战中,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降价潮,这一趋势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寻求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据懂车帝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上午,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不含增程式)的最大降价幅度已接近50%。具体而言,有50款纯电动车型和2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降价幅度超过了20%,众多知名车企的主力车型均位列降价名单之中。

在这场价格战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成本控制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面对国内新能源车全产业链降本的压力,我国锂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采取行动,通过材料研发、制造工艺、技术路线以及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化策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降本增效,我国锂电企业采取了多种手段。其中,极限制造差异化是尤为关键的一环。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减少生产损耗,企业能够显著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进而提升盈利能力。例如,一些企业通过长协包销、投资入股等方式,锁定全球主要的锂矿和镍矿资源,从源头上控制原材料的价格和供应渠道。

稳定四大主材供给也是降本的重要途径。国内多家电池企业与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供应商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甚至与头部材料企业合作建设材料工厂,构建起“资源—材料—电池”的一体化产业布局。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还方便了电池企业对材料技术指标和价格的掌控,加速了新材料的研发进程。

在智能制造方面,先进的锂电生产设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锂电设备企业在技术、工艺、成本、供应链以及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成功助力电池企业实现极限制造。随着高精密双层涂布模头、辊分一体机、超高速多工位切叠一体机等先进设备的投入应用,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得到了显著优化,制造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规模化和产业集群效应也是我国锂电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国内头部电池企业通过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形成了显著的规模优势。超大规模生产摊薄了材料采购和设备折旧成本,使得单位产能的投资成本明显低于海外电池企业。同时,依托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区域的产业集群,企业间实现了紧密的产业链协同,降低了物流成本、减少了产品库存积压,加快了信息流通与技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综合成本。

我国电池企业通过一系列降本措施,成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这些差异化制造降本策略不仅推动了国产新能源车在燃油车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