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部地区在IDC机房上架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转变与“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密不可分。据相关数据显示,工程初期,西部地区数据中心机房上架率普遍低于30%,许多项目建成后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对经济发展构成挑战。
然而,进入2024年,这一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大型模型应用的蓬勃发展,西部地区迎来了算力发展的黄金机遇。宁夏誉成云创数据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曲鸣透露,该公司旗下的美利云中卫数据中心已有3栋机房投入运营,截至2023年底,整体平均上架率达到了88%,至2024年6月底更是攀升至92%。这些机房的主要用户群体为大中型互联网企业,它们对定制化服务有着较高需求。
中卫市算力产业的发展并非孤例,整个西部地区都受益于大型模型所带来的算力红利。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相关领导指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的算力规模已达到5.1万P,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机架数量高达3.1万架。
尤为庆阳还成功吸引了DeepSeek的入驻。目前,DeepSeek的全量模型已在庆阳智算中心完成了数万卡的快速部署,支持其671B模型的全量运行。庆阳智算中心是全国首个国产万卡推理集群,由亿算智能于2024年12月20日正式点亮,全部采用燧原科技最新一代算力卡,提供超过2500P的算力服务。
西部地区算力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算力成本的降低。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的直接投资已超过435亿元,带动投资超过2000亿元,机架总规模超过195万架,整体上架率约为63%。自“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以来,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的网络时延已降至20毫秒左右,新建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最低已降至1.04,东部算力需求正有序向西部转移,算力集聚效应初显。
尽管西部地区的算力产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下逐渐完善,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贡献,但网络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AI时代,虽然新建的数据中心已具备满足企业算力需求的能力,且各集群的数据中心规模相差不大,但算力的调度和算网融合的实现仍面临挑战。
算力网络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发展对推动各行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算力网络正朝着AI化、分布化方向演进。浪潮网络认为,未来算力网络的终极形态将是多节点、多模式、广分布的算力网络。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的计算存储资源池将承担不同的计算任务并相互协同,从而大幅提升算力网络的性能。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算力网络已逐步演变为AI算力网络。算力网络根据建设进度和使用条件的不同,逐渐发展成为三种类型:单集群算力网络、多链路互联多集群算力网络、分布式广域多集群算力网络。目前,单集群算力网络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并成为许多基础设施供应商的主要算力网络形式。
然而,随着AI技术需求的不断发展,单集群算力网络已无法满足AI训练的算力需求,分布式算力网络开始受到重视。分布式多集群算力网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meta提出的基于多链路互联的适用于同园区建设的分布式多链路互联多集群算力网络,二是当前许多厂商提出的跨广域网的多集群算力网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RoCE网络、UEC等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
尽管网络建设仍有待优化,但好消息是,西部的几个节点已具备提供非高延时要求业务负载的能力。以中卫为例,宁夏将中卫提升为骨干传输核心节点,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等26个重要城市的直连网络,出口总带宽达18T,与全国90%以上地区光纤直连传输时延控制在8至20毫秒以内,提供了高效的“多链路”保障,可满足全国95%以上的算力需求。这一时延空间为实时交易、4K视频以及数据热备份等业务入驻西部地区提供了可能。
中卫还通过优化网络架构,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稳定性。数据显示,中卫与全国多个城市的网络连接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西部地区算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西部地区的算力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西部地区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算力产业的重要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