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领域近期风云突变,一系列重大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春节假期刚过,长安汽车和比亚迪就联合举办了全民智驾发布会,揭示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尽管自动驾驶概念广为人知,但在4S店的接待过程中,超过90%的消费者对于高快NOA、城区NOA、记忆领航NOA等专业术语仍感到困惑。
随着3月的临近,智能驾驶领域的车企混战即将全面展开。比亚迪已经为所有车型配备了智能驾驶技术,长安汽车则宣布不再推出非智能新车。华为和岚图也在央视直播中积极推广全民智驾理念。吉利计划在3月初举办一场涉及底盘、座舱、智能驾驶的全体系AI发布会,而奇瑞也将在同月召开智能技术相关的大会。
2月18日,三条重磅消息再次震撼了智能汽车行业。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发布了Grok 3模型,其能力超越了之前的Deepseek,并有望成为FSD(全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的关键。与此同时,华为的发言预示着其后续发展战略的变化。一直以来深度学习和追随华为的理想汽车,其创始人李想也宣布将精力转向AI,不再担任智能汽车战略的一号位。
这些变化标志着智能汽车领域竞争模式的深刻转变。现阶段,各大主流车企都在积极推进全民智驾,但随着华为、特斯拉、理想的战略调整,竞争模式已经从两种转变为三种。这种转变既带来了技术快速升级的正面效应,也可能导致大量已有技术逐渐落后或被淘汰。
新的竞争模式包括:一是华为、特斯拉、理想引领的新模式;二是如今正在推进智能驾驶的主流车企,它们与Momenta、元戎启行、文远知行、博世、高通、华为车BU等企业合作,涵盖了比亚迪、奔驰、奇瑞等众多车企;三是尚未有明确动作的车企,其中一些处于观望状态,另一些则在进行自我研发或等待公布新的合作计划。
尽管全民智驾的推进速度飞快,但一年后能够继续跟上主流水平的企业数量仍充满不确定性。这将对用户的投资产生直接影响。第一梯队带来的新趋势表明,不同技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将有所不同。价格预计将明显下降,而2024年开始流行的端到端大模型可能迅速贬值。
在战略层面,民营企业正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力求成为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者。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推进中,强调深度融合和绑定当地就业与技术升级,共同抵御风险。同时,华为倡导相关企业与行业深耕硬件、鸿蒙OS等底层技术,以避免被卡脖子。为了对抗风险,出海企业需要在当地市场建立深度护城河后再进行下一步拓展。
在消费者层面,华为、小米、理想等企业纷纷将AI技术应用于终端产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也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马斯克的Grok 3模型发布更是展示了算力之争的未来趋势。在20万块英伟达GPU的训练成本加持下,Grok 3在推理、理解和生成内容方面已经明显超越了Deepseek和GPT 4。然而,尽管其表现突出,但也有一些工程师对巨大的投入与目前的产出结果不成正比表示质疑。
中美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正愈演愈烈。由于AI芯片、GPU等方面的采购限制,中国相关公司面临算力受限的挑战。而特斯拉等企业则不受此限制,其凭借Grok 3的落地,预计后续进步速度将飞快。中国企业需要主打AI效率,在特定环境与限制中挖掘更高效率,以应对美国企业的财大气粗和力大飞砖的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