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后,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创业者,大型企业还是初创公司,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DeepSeek。这股热潮不仅席卷了科技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就连看似与大型模型无关的汽车制造商也纷纷投身其中。
据统计,已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和东风等,宣布将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这一趋势反映出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新动向。在价格战已将众多车企逼入绝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开始以人工智能为支点,力求在智能驾驶领域掀起“二次革命”。
然而,在这场关乎生存的较量中,AI是否真的能成为打破汽车行业内卷格局的关键?DeepSeek的火爆,是否只是车企们的一次集体狂欢?
DeepSeek无疑成为了车圈的宠儿。车企们争相拥抱这一新兴技术,希望能借此抓住流量红利。从金融、家电到能源、电信,各行各业的企业都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总数已超过200家。对于大型科技公司来说,接入DeepSeek的难度并不大,特别是那些拥有算力储备的企业,不仅能轻松应对DeepSeek的访问量,还能借此提升自身技术实力。而DeepSeek的免费开源特性,更是让车企们看到了节省成本的希望。
车企们希望借助DeepSeek优化自身的智能交互系统,其中智能座舱成为首要目标。吉利、奇瑞、智己、零跑、长城和东风等车企都将接入DeepSeek后的宣传重点放在了智能座舱场景上,力求实现更精准、流畅的语音交互。例如,吉利表示通过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的深度融合,交互响应速度提升了40%,意图识别准确率高达98%。东风汽车也表示,接入DeepSeek后,车内语音交互将更加自然,场景理解能力更为智能。
尽管车企们都在积极自研大模型,但车载大模型的使用场景相对有限,大部分车主通常只会向大模型提问简单的天气、路况等问题。因此,车企们更多地将研发精力放在了智能驾驶领域,而对车载大模型的交互能力则持“够用就好”的态度。这也导致大模型虽然早已“上车”,但功能相对单一,很多时候只能做到“一问一答”,远未达到“智能助手”级别。接入DeepSeek后,其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望改变这一现状,使车载大模型逐步实现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
然而,尽管DeepSeek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但难以带来差异化竞争。在现阶段,车载大模型仍难免沦为“问答机器”。因此,业界更关心的是,DeepSeek能否推动“AI平权”,进而加速“智驾平权”的落地,让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之争重回起点。
目前,能将大模型应用在智能驾驶上的车企并不多,除了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之外,还有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这些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纯软件驱动的智能驾驶技术。尽管端到端技术在理论上能降低成本,但实现门槛依然不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端到端大模型会导致智能驾驶门槛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智能驾驶”几乎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但“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进度依然缓慢。
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成为1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这一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在此之前,小鹏和华为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智能驾驶平权”。然而,尽管DeepSeek的出现让业界看到了希望,但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大模型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智能驾驶起到实质性提升作用。DeepSeek可以构建虚拟驾驶场景,并通过合成数据训练智能驾驶模型,但智能驾驶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DeepSeek在高并发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尚不稳定。
尽管如此,DeepSeek仍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智能驾驶从早期的硬件堆料阶段发展到人海战术阶段,再到如今的AI驱动的高阶智能驾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车企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核心在于硬件堆料和高精度数据采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然而,随着“AI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这种依靠资金和规模堆砌起来的竞争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未来,更多二线车企有望凭借AI技术的赋能,拿到智能驾驶领域的入场券。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对DeepSeek持热情态度。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选择了“冷处理”。这背后是各大车企对生态控制权的较量。对于已经拥有多端设备和成熟人车机生态的车企来说,将数据交给第三方大模型无异于将自己的大脑也交给第三方。过度依赖DeepSeek可能会导致内部相关研发能力难以持续提升,甚至最终丧失技术控制权。
AI大模型的升级和迭代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汽车行业在智能化方面的硬实力,但可能会削弱头部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护城河。接下来,头部车企或许要在智能驾驶领域寻求更多差异化优势。车企能否开发出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应用场景,也远比单纯的大模型升级更关键。毕竟,大模型上车并非简单的技术替换,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只有那些能够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