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后,各行各业迅速回归正轨,而在众多话题中,DeepSeek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兴创业公司,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初创小微企业,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新兴的技术热点。
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大厂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关注,也让其他行业看到了新的可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与大型模型看似无关的汽车制造业,也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寻求突破。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东风等超过20家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将DeepSeek大模型引入其业务体系。
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汽车行业在2025年的新竞争态势。在价格战已经将大部分车企逼至绝境的背景下,传统车企开始将AI视为推动智能驾驶“二次革命”的关键支点。然而,在这场新的“生存博弈”中,AI是否真的能够成为破解汽车行业内卷困境的钥匙,尚待观察。
DeepSeek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它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宠,不仅吸引了汽车行业的关注,金融、家电、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也纷纷宣布接入。对于大厂而言,接入DeepSeek的难度并不大,特别是对于具备算力储备的企业来说,更是可以轻松应对远超DeepSeek承受能力的访问量。更重要的是,DeepSeek免费开源的特性,使得“加入”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车企方面,DeepSeek被视为优化智能交互系统的利器。智能座舱作为用户能够直观感受到差异的领域,自然成为了车企优化的首要目标。吉利、奇瑞、智己、零跑、长城、东风等车企纷纷表示,接入DeepSeek后,智能座舱的交互响应速度、意图识别准确率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大模型已经“上车”,但早期的车载大模型功能相对有限,通常只能处理简单的天气、路况查询等问题。因此,车企在研发大模型时,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智能驾驶领域,而车载大模型的交互能力则被视为“够用就好”。接入DeepSeek后,其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望为车载大模型赋能,实现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从而提升车机交互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尽管DeepSeek在智能座舱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应用仍面临挑战。目前,能够将大模型应用在智能驾驶上的车企并不多,除了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之外,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也在积极探索。然而,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成本门槛依然较高,需要更多的资金、算力和数据支持。因此,尽管“高阶智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但其上车进度依然缓慢。
不过,DeepSeek的出现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国联证券研报指出,DeepSeek可以构建高保真的虚拟驾驶场景,并通过合成数据训练智能驾驶模型,从而提升模型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智能驾驶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DeepSeek在处理高并发情况时的稳定性尚不如传统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车企都对DeepSeek持热情态度。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选择了“冷处理”。这背后是各大车企对生态控制权的较量。对于已经拥有多端设备和成熟人车机生态的车企来说,将数据交给第三方大模型无异于将大脑交给第三方。因此,这些车企更倾向于自研大模型和生态,以确保在流量整合和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DeepSeek的出现或许只是掀开了智能驾驶新时代的序章。然而,对于掉队的车企来说,想要靠DeepSeek翻盘仍然希望渺茫。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只有那些能够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站上新时代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