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近日公布了其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正稳步回归增长轨道。在经历过去年一季度短暂亏损后,瑞幸全年总净收入达到了344.75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4%。营业利润方面,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达到了35.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
在门店扩展方面,瑞幸全年净新开门店6092家,其中包括香港5家和新加坡21家门店,总门店数同比增长37.5%,总数已达到22340家。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数量也显著增长,达到7180万,同比增长48.5%。在通常被视为咖啡行业淡季的第四季度,瑞幸依然实现了单季净收入9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营业利润接近10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368%。
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一年,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公司战略聚焦、目标明确、执行到位,持续扩大了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资本市场的正面反馈也随之而来,财报发布当晚,瑞幸粉单股价上涨超过7.8%。
然而,在亮丽的数据背后,瑞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原材料价格和运营成本的上涨,以及门店密度的逐步饱和,瑞幸如何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效率成为关键问题。尽管郭谨一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瑞幸目前没有提价计划,9.9元的活动将持续进行,但不少用户还是注意到,瑞幸正在悄然涨价,平均涨幅在2-3元左右。特别是在直播间和优惠券发放上,9.9元的价格策略已经不如以往突出。
咖啡原材料价格受产地极端天气影响持续走高,全球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产地巴西遭遇大旱和暴雨,咖啡豆产量大幅下跌;越南的罗布斯塔豆产量也因连续三年干旱加台风而缩水。瑞幸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店面租金及其他经营成本、折旧及摊销费用、配送费用、销售及营销费用的同比增幅均超过了营收增长。
在门店扩展方面,尽管瑞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单纯依靠门店数量扩张的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数据显示,去年全国18家典型连锁咖啡品牌开店数比2023年减少了16.8%。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瑞幸与库迪咖啡之间的点位争夺战日益激烈,学校、商超、写字楼等重点区域已成为必争之地,门店密度已接近饱和。
为了突破增长瓶颈,瑞幸不得不考虑向更为下沉的市场拓展。然而,低线城市白领群体较少,用户咖啡习惯尚需培养,且对价格更为敏感,这对于本就不算便宜且正在涨价的瑞幸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不过,瑞幸在产品创新方面表现出色,2024年累计推出了119款新产品,通过爆品击中下沉市场用户或许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除了下沉市场,出海也被视为瑞幸的潜在增长曲线。早在2023年初,瑞幸就已经启动了出海之路,首站选择新加坡,并逐步向周边国家地区辐射扩展。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瑞幸在海外市场的定价、产品本地化、品牌塑造等方面都需要谨慎探索。目前,瑞幸在新加坡市场的净收入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且出海策略更倾向于谨慎扩张,与多个品牌长期共存。
总体来看,瑞幸咖啡在品牌和规模上已经占据先手优势,但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将更多集中在运营、降本提效、供应链优化等方面。增长放缓是必然现象,稳步前进才是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