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集团正积极布局电动汽车领域,视其为新的增长引擎。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鸿海已向本田公司提出了合作意向,旨在加强双方在电动汽车(EV)业务上的合作。不仅如此,鸿海还在与日产汽车洽谈,并考虑构建一个涵盖鸿海、本田、日产以及三菱汽车的四方合作联盟。这一联盟初期将以电动汽车业务合作为核心,未来或可能深化至资本层面的合作。
然而,本田公司对此合作持谨慎态度。在接受《自动车新闻日刊》采访时,本田高管表示,与鸿海的合作所能带来的效益有限,并直言鸿海并非他们理想的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鸿海并未放弃其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张计划。据报道,鸿海早已在暗中筹划介入日产汽车的经营管理,希望与日产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甚至,鸿海已与日产的最大股东雷诺就收购日产36%股份的事宜进行了磋商。不过,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强调,他们的目标并非收购,而是寻求合作。他希望通过与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共同设计和生产电动汽车,并表示鸿海没有推出自有汽车品牌的计划。
鸿海集团作为电子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以代工苹果、索尼等品牌而闻名。自2019年涉足电动汽车领域以来,鸿海便将其视为继智能手机生产之后的第二大增长支柱。他们推出了承包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商业模式,并在台湾市场推出了巴士和乘用车。然而,在全球市场的扩张上,鸿海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一系列误判,包括一些潜在客户的破产,鸿海原本设定的到2025年占据5%电动汽车生产份额的目标如今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日产汽车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产的一位高级官员透露,公司仅剩12至14个月的生存期。预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日产将出现800亿日元的净亏损,过去三个季度中,其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负5067亿日元。日产还面临着即将到期的债务压力,2025年和2026年的到期债务分别约为16亿美元和56亿美元。为了应对财务压力,日产已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
日产在电动汽车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早期领导者,日产在2010年推出了Leaf车型,但未能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日产落后于中国和美国汽车制造商。据彭博社报道,日产在美国和中国等关键市场因产品线老化而失去竞争力,经销商不得不降价清理库存,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滑。在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后,日产的股价应声下跌6.3%,市值仅为103.4亿美元,约为本田的四分之一,较一年前缩水34%。
尽管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计划告吹,但双方在电动汽车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仍在继续。鸿海集团希望通过构建四方合作框架,加快其全球扩张步伐。对于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而言,鸿海的加入也带来了诸多益处。鸿海在尖端技术方面的优势,如电动汽车平台和软件,将帮助他们更容易引进包括汽车数字化等在内的最新技术。鸿海雄厚的财力也将有助于日产度过当前的困境。目前,鸿海的市值是日产的10倍多。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鸿海作为电子制造业巨头,其加入将为汽车联盟注入资本,并为日本传统车企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造理念。这将有助于提升日企的整体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加速发展,市场环境或将在未来几年推动这些企业重新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促成新的行业联盟。